引子(第3/8页)

燕云既失,中原无论攻守均处在劣势,辽国反而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任何胸怀天下的皇帝,都不可能对此危机视而不见。开宝九年八月,大宋立国已经十六年,国强民富,赵匡胤终于正式将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提上日程。这一次,几近倾举国兵力,派出大将党进、潘美、杨光美等分五路攻北汉太原[8],如此大规模出师,昭显了赵匡胤的势在必得之心。太原城在宋军的攻势下,已经岌岌可危,辽国立即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兵赶来救援。

就在宋辽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赵匡胤在扑朔迷离的“斧声烛影”中离奇死去,最终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岁。他生前大力抑制武将、收回兵权,却想不到祸起萧墙,皇位随即落入弟弟赵光义之手。十月,赵光义即位为帝,是为宋太宗,随即下令北伐的宋军回师。

赵光义在重重迷雾中即位后,大有得位不正之名,因此也有着要超越兄长的万丈雄心,一心要实现兄长未能完成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赵光义决定挥师北伐,首要目标就是北汉,其次便是契丹手中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皇帝御驾亲征的督促下,宋军一举攻克了北汉,但随即与辽军对仗中遭受重大挫折,宋军一败涂地,赵光义本人也中箭受伤,乘坐一辆驴车狼狈逃命。还是北汉降将杨业及时赶到,杀退了追击的辽兵,才救了大宋皇帝一命。

此战开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宋军之惨败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众多将士的生命,还有大宋君臣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宋朝再也无力、也没有信心发起对辽国的进攻,改取守势。

既然燕云十六州收复无望,中原又无险可守,赵光义不得不采纳了户部郎中张洎的“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议,在西起保州的西北,东至泥沽[9]海口,利用这一带水网交织的地理特点,挖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大种榆柳,构建了一条东西九百里、纵深六十里的水障地带,开塘泺以限马足,并在其间设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铺,派兵戍守,以此作为防线,来阻遏辽军铁骑的进攻。此举标志着北宋对辽国已经由攻势转为一种纯粹的被动防御。

公元1000年,纪元史上的第一个千禧年,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大宋开国以来的第三位皇帝。

在这个不平凡的年头里,中国发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与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平定天下,之后北宋灭于金、南宋灭于蒙古相比起来,这些事显得太微不足道,很难引起史家的特别注意。但这些事无不和前后的局势有紧密而微妙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一年,正是大宋帝国的一个缩影。

正月,辽国军队大举南侵,兵锋极锐,一路进抵瀛州。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车驾屯驻在大名府[10]。

自古以来,皇帝御驾亲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却有所不同。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武艺精绝,是三十二势长拳的创造者,当上皇帝后犹自亲身南征北讨,可以说是以武为生。之后是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小兄长十二岁,早在宋朝立国前,就已经是一员猛将,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雄风不减,亲自率军讨平了北汉,虽然在与辽国的对垒中屡次大败,自己亦挨了辽人两箭,但毕竟也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别于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质变化的是从宋真宗赵恒起始,自他开端,皇帝们都是长于深宫妇人和宦官之手,从来没有见习过兵仗,对打仗有着本能的畏惧。宋真宗之所以起意亲征,是因为他耳朵根子极软,极受人撺掇,旁人一提到太宗皇帝中箭之仇,便热血沸腾,决议报仇。加上宋真宗小时候喜爱玩打仗的游戏,常常让小内侍们扮作部将,自己当元帅,指挥摆阵或冲杀,也引来长辈们的赞叹。而今有机会真正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何尝不想大显身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