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第四十章 情之所钟(第5/7页)

我缓缓走上前去,两个女医都认得我,其中一人上前禀报。启春略一抬手,兰指微动,众女似得了军令一般,止了笑声,向两旁退开。众人瞪大了眼睛打量我,想议论却不敢出声。

启春乌发半绾,一把青丝随意拖于雪白的衣襟上。领口微敞,露出一线深红色衬衣。虽装扮随意,然气度沉稳。

我行了一礼,道:“听闻王妃抱恙,不知可好些了么?”

启春略略支起身子,微笑道:“已躺了半日,好多了。”说罢示意我坐下。

我道了谢,笑道:“王妃既病了,就该卧床歇息才是,怎么在这里吹风?”

启春笑道:“在屋里也是憋闷。况且天气也热了,倒不如在这开阔的地方,听人说说笑笑倒好。”

我知道,高旸很快就要去洛阳,启春虽病,却不能示弱——即使是在自己家中。我又问:“怎不见两位县主?”

启春笑道:“乳母抱下去睡了。”

我本是“奉命”探病,病已问过,实是无话可说。本想赏景,奈何对面的水阁便是我被华阳刺伤的地方,我不忍看,亦不愿看。于是低头饮了半盏茶,便欲告辞。

忽听启春道:“我只当妹妹永远也不上我这个门了,不想还肯来看一看。”风拂起她鬓边的碎发,苍白的唇角浮起一丝微弱而宁和的笑意。满面病容,仍苦苦支撑。

想起她家破人亡,想起自己十数年非人非鬼的生活,甚是感同身受。毕竟,我与她如此辛苦,都是为了同一个人。我不禁慨然:“怎能不来呢?”

启春笑道:“从前采薇妹妹、苏妹妹,还有你我常在这园子里聚谈畅饮,何等惬意。如果还能像从前一般,那该多好。”

朱云与熙平伏诛,昌王与宇文氏起兵,渭水桥下血流成河,襄阳城外铁骑连营。每一桩每一件,都比汴河上的绝交来得残酷无情。她不会再劝我嫁给高旸,我也只将她看作信王妃。在此歌舞饮宴,亦在此置我于死地。我笑道:“不过数月未曾拜访王妃,这里的景致已大不同于从前了。”说罢起身行礼,“还请王妃好好养病,玉机告辞了。”

启春急切唤道:“玉机妹妹——”

我无奈:“王妃还有何吩咐?”

启春叹道:“何必急着走?再坐一坐不迟。景致不同,才该细赏。”

我只得重新坐下。启春一摆手,众女安静散去,往花园各处玩耍。离得远了,只听她们的笑声像春天的花香鸟语一般,清脆温和,恰到好处地熨帖住病弱孤寂的灵魂。这里的景致果然与从前大不相同了,如今整个王府都是启春的戏楼,欲笑则笑,欲哭有哭。身后那座戏楼不论怎样宽敞华丽,再也容不下启春的耳目与心思了。

火红的凌霄花似流云飞泻,在启春的眼中落下一片宁静的荫翳。沉默良久,启春方缓缓道:“我自小听外祖母说过许多宫中的污秽与残酷,听得多了,便十分厌恶皇宫。那一年奉父命入宫选女官,也不过虚应故事。妹妹知道的。”

想起十六年前在陂泽殿初见启春,一见面便以姐姐自居。她英气勃勃,明快爽朗,令人一见倾心。这么多年,她似变了,又似没变。然而眼前的她,分明已不是当年那个坦坦荡荡、诲人不倦的启姐姐了。我淡淡一笑:“知道。”

启春道:“我错了。有志去争,哪里都是皇宫,并不在乎身在何处。”

我曼声吟道:“‘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127]”

启春微一苦笑:“我更没想过,有朝一日,我也会众叛亲离。细细想来,今日种种,都源自当年无意中那一眼。我亲眼看见他打断了吴省德的胳膊,还以为他在教训那些浮浪子弟。”说着斜睨我一眼,露出自嘲的笑意,“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你。”

当年舞阳君的儿子吴省德仗着自己是陆后的亲外甥,向陆后求娶我为妾。虽然陆后未允,此事却在王孙公子之中传得沸沸扬扬,高旸不愤,故意挑起事端,打断了吴省德的左臂。十数年前的往事,若她不提,我几乎已记不起来。我无意记忆的事,却改变了她一生。她感到可悲,却不知道,更可悲的分明是我。因为她只是迟到,而我却是永不见天日。人生这样长,迟到数年,又算得了什么?我如实道:“如今在信王眼中,姐姐才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