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世界的王气

民国世界的王畿在长江流域,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时建都南京,其后北伐亦到了长江流域才得平正,又仍建都南京。又其后日本军入侵时,亦对此地的人比对华北的对珠江流域的更奈何不得。

王畿是王气所钟之地,文明凝祥的华夏核心,而王气则遍在于华夏的天下文明,遍在于民国世界四民的仍是王者之民。孟子说:“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嗥嗥如也”,在上海等码头虽可见西洋的日本的强国之民,中国人对他们却能犯而不校,随和而没有一点肯迁就。中国人是因没有过阶级的征服与割裂,所以有人世的威严,比强力更大的天道不回,有人世的可以行于无碍,比骄傲更大的自得其乐。

民国世界仍是士农工商四等人。士从五四运动成了新的知识分子,但亦仍是天下士,五四时代的青年只想做诗人,因诗人是不为职业的。也希望能当大学教授,因教授的高尚不可拿它来与职业联想。也愿将来做个发明家,因为科学亦如诗心的清洁。他们真是清洁到连没有野心,从不去想自己要做大总统或公司的经理,因为觉得大总统不过是公仆,而经理不过是庶务。他们忧国忧民,但是不肯把一天的日子过得潦潦草草,他们是要有现世风光的美,如陶潜诗:“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后来他们又变得喜欢谈政治,亦仍是这胸襟。他们对于赴行政考试做公务员仍不热心,而是谈的革命。外国的革命由阶级来谈,若是小资产阶级谈革命,亦必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是个注目的团体,其次是日本,但在外国则都没有这样。也有人很痛心,怪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何不像外国的列身到社会组织里,各勤一业,殊不知中国之士向来是志在天下。

士是生于中国文明的政治,所谓士志于道,即是志于治道。中国政治有治术,有治道,向来是治术在民间,惟治道在朝廷,故为政可以简静。周制的王官,许多是民官,不可以为大夫,大夫必以士,若加以分别,则大夫才是官,而民官则是吏,后世秦汉以来仍一直保持这官与胥吏的界限,官必须是士出身。现在民国亦许多事情仍是民间自理,新的知识分子并非小资产阶级或所谓受过教育的人,虽然以代表的资格参政,但他们要管的仍是治道,不为作胥吏,更不为从事职业谋生活。

政治原来除了技术,必定还有它的意味,西洋政治假使没有基督教精神,一切就会变得要不认识了,中国的有治道亦如此。但西洋的宗教与技术分离,中国的治道与治术则可以是一个礼乐政治。中华民国的新的礼乐政治,还是要靠五四时代出来的新知识分子,而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即以他们为干部,比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乃更有一代的新运了。

士之次是农,中国历史上亦原是农对政治起的作用比工商更大。西洋的农民有一种特殊气质,现在转化为农场工人,亦是从社会生活的一个角隅搬到另一个角隅,中国则过去乡村的教育与医药与机械工事的普遍程度为同代西洋所不及,风气并不闭塞,农民与一代的人皆是侪辈,所以能民间起兵,并且从他们当中出来帝王。

中国是连地主亦有他的好处。陈同甫上宋高宗策,说王安石把民间富室都弄穷了,又把天下的财力集中于帝京,以致民无余财,地无重镇,以应非常之变。中国的富室是民间财富的蓄水池,而无论城市殷户或乡村地主,多是省吃俭用,因有中国传统的做人家道理,总不到得西洋人那样的穷汉也索性把钱都喝酒喝光,富人也陶醉于兽性的狂欢,奢侈起来会无底止。中国的财富有一种文静。而且他们亦不像西洋的把余财都投资于产业,逢到政治的或产业的大危机便动弹不得,却是总有余裕可以应变,所以从来国家用兵与民间起义皆得其力,而历次大乱之后随即又能承平富庶,亦是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