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人”气得发抖。(第3/5页)

不用韩一潭说他的坏话,龙点睛在文艺界很快成了一个名声不雅的人物——当然主要是在文艺界的“下层”,即一般的编辑和一般的作者心目之中。大家都说他是一分才能九分钻营,两分写作八分活动,三分成绩七分吹嘘。但由他署名或有他署名的作品却源源不断地发表出来,品种由诗歌小说而散文评论,而电影和电视剧本。还有人说他是“客厅作家”——即他几乎每晚都要涉足于一个客厅,当然不是韩一潭家里这种没有衣架和长沙发的客厅,而是文艺界领导或权威,主编或副主编,导演或副导演,文坛明星或新秀……的客厅,他从那里获得最新精神、最新消息、最新题材、最新技巧、最新动向和最新行情,难怪他能保持那么丰盈的灵感和那么丰盛的创作,也难怪有那么多人主动来找他合作或请他“联合署名”……

到了这一九八二年的春天,他已由工厂调到了一个文艺单位,挂著工作人员的名,享受著准专业作家的待遇,并且在一次文艺界的大型茶话会上,穿著一身极其合体的棕色西服,走拢了韩一潭所在的那张圆桌;韩一潭别过脸去,不想主动理他,韩一潭他们那刊物的主编却主动伸出手去,同龙点睛握手,没想到龙点睛只把手同主编碰了一碰,连第二句话都没有,只是直截了当地问:“×××同志在哪桌呢?”

×××同志是当时在场的身份最高的人物。主编心里一定很不痛快,可是不得不指给他:“在那边头一桌。”而龙点睛便头也不点一下地径直朝“那边头一桌”昂然而去了……

没想到这天龙点睛却出乎意料地飘然而至,并且脱去大衣以后,显露出一身外国年轻小夥子打扮的衣装——上身是粗花呢的猎服,下身是有意做旧的牛仔裤——仪态万方地坐在沙发上,就仿佛他昨天才来过一样,轻松自如,谈笑自若。

葛萍这两年里虽然也听韩一潭以贬斥的语气议论过龙点晴,但她毕竟并无切肤之痛,而且总觉得韩一潭对人未免求之过苛,加上龙点睛光临后似乎仍同以往一样亲热随和,便傻乎乎地同龙点睛热烈交谈。

龙点睛在交谈中信口举例:“……比如苏联电影《湖畔奏鸣曲》,就标志著道德题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勃兴……”

葛萍便不免问:“什么?什么奏鸣曲?”

龙点睛于是挑逗性地反问道:“《湖畔奏鸣曲》都没看吗?《白比姆黑耳朵》呢?《秋天马拉松》呢?电影资料馆经常放嘛!老韩怎么就不把你带去看看呢?”

葛萍便埋怨地说:“他呀!什么时候能想著我呢!再说他自己好象也不那么容易看上。他们那个编辑部呀,一点儿油水没有!”

龙点睛又说:“其实苏联电影值得一看的也并不多。倒是象美国迈克尔·西米诺导演的 《猎鹿人》、义大利索菲亚·罗兰主演的 《义大利式婚礼》……真不应当错过!昨天我见著影协的头头们,还跟他们呼吁来著……”

韩一潭实在听不下去了,便把烟头往烟缸里一捻,截断龙点晴的高谈阔论,开门见山地问他:“你今天找我,有什么事吗?”

龙点睛也便开门见山地回答:“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来把我的稿子拿走。”

韩一潭一楞:“你的稿子?我这儿现在没有你的稿子呀!”

龙点睛点头:“对。我现在没稿子搁你这儿。我说的是七年前的那几首诗,写在一摞信纸上的,我自己用『骑马钉』钉在一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