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夜之城(第4/13页)

我小心地斟酌词句。“这可不是个好主意。”我慢慢地说:“如果你想找别的工作,也不该叫他帮忙。否则以后你会有更多麻烦的。”

“我知道。我想我不会那么做的。”

“你应该试着避开他。”

“我是这么干的。”她说:“他来深圳的时候,我就整天和同事呆在一起。”

“你觉得问题很严重吗?”

“现在还好。”

“如果问题变得很严重,你应该辞职。可能会出现很糟的情况。”

“我知道。”她说:“暂时还不用。不过这份工作并不是很好,有合适的机会,我会辞职的。”

深圳是中国境内唯一建了现代城墙的城市。城墙大概有十英尺高,由铁丝网制成,有些地方上面全是尖尖的铁刺。整座城墙有67公里长。如果从北面进入深圳,就会走进城墙间的其中一个关卡,然后经过一条穿行在绿色小山坡之间的高速公路。离市中心越近,路两旁的新楼就越高。在深南路和红岭路交界,竖着一幅大型告示牌,它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心脏。告示牌上面是一张邓小平在深圳的特写,同时还写着一句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当地人和游客都经常在这告示牌前照相。1997年2月,当邓小平去世的时候,几千名深圳市民自发地聚集在告示牌前,献上鲜花和挽联,还举行了其他的纪念活动。他们唱着“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算是深圳市的市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中国的其他城市都有可纪念的历史,深圳的突然崛起却包裹着神秘的色彩:奇迹般的诞生,仁慈的神。从1949年到197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故意不开发这片区域,是因为毗邻的地方是香港。共产党人害怕英国的资本主义殖民地会带来政治和经济的污染,他们给深圳制定的角色是“政治防御前线”。在国有经济的年代,这片区域的国企寥寥无几,多数居民靠钓鱼和种田为生。

1978年开始要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面临着一个问题:该从哪个地方开始实行这条政策?他们不想以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做试验,在这些地方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旦出现了失误,将造成政治上无可估量的损失。邓小平决定在边远的、尚未发展起来的区域做试验,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经济特区”。政府希望通过减免税务和投资政策上的优惠,会吸引外国公司到这些特区投资建厂。1980年,中国正式划出最早的两个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珠海和当时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毗邻。

1980年代,中国政府陆续给予5个城市或区域“经济特区”的地位,但深圳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中国官员称这座城市为“改革试验室”和“试验田”;深圳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把这座城市的兴起当作一场试验,而深圳的优势在于没怎么受到过往的干扰。中国的其他地方正在致力私有化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让一批批工人下岗,对工厂进行重组;深圳的经济却是一张白纸。政府为这座城市制定的发展策略简单直接:建造基础设施,引入外商投资,吸引外来劳动力。20年内,这座城市的人口从30万迅速膨胀到4百万。同一时期,深圳的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30%。1980到1985这五年之内,深圳试行了超过200条经济改革的政策,其中大部分的政策随后都推行到中国的其他城市。

深圳的一切都是新的。这儿的居民大多年龄不到29岁,老人寥寥无几。深圳大学没有历史系;但你可以申请读它的高尔夫球场管理系(这里会提供中国境内最棒的相关课程)。在深圳博物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和鸦片战争的展览都做得马马虎虎,一副应付游客的样子,并照例尽责地附带着一句这样的题字:当你陶醉在这壮丽的“一夜之城”时,你可曾想过那些勤劳勇敢、为祖国流血流汗的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