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四合院(第4/9页)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化改变了世界上众多的都市,而旧的北京城依然大致保存完好。政局的不稳定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随后国民党统治了中国,南京再次成为国家的首都。甚至在日本人占领中国期间,北京的城市布局也没有受到影响。事实上,日本人打算保留这座古城,把所有新的开发项目集中在附近的卫星城里。日本人的计划后来并未实施;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共产党人决定新中国定都北京。全世界也少有这样的地方:一个建造于14至15世纪的都城,却几乎未被现代化或战争改变原貌。

但毛泽东就像永乐大帝一样,是一个有着很多伟大想法的统治者。他把北京规划成工业中心,并且认为这座城市的古老城门和城墙阻碍了发展的步伐。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古老的城门和城墙一座座被拆除了。1952年,为了需要建筑所用的砖块,西便门被拆除。1954年至1955年,为了修路,地安门被拆除。朝阳门,1956年由于年久失修倒塌。东直门,1965年被拆除,建地铁线。崇文门,1966年被拆除,建地铁线。在共产党掌权以前,这个城市最显著的特色便是50英尺高的城墙和城门,然而到了1960年代末,城墙和城门几乎全都被拆除了。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城剩下的大部分庙宇不是被拆毁,就是被改作其他用途。

然而,很多的胡同在毛泽东时期幸存了下来。毛关于工业发展的规划基本上只是停留于规划阶段,在他的理论背后,没有基本的经济现实作依据。

他可以拆掉这座城市的城墙和城门,但他从来未能创造出必要的经济繁荣条件,让绝大部分人生活的地方发生改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市中心大部分居民的房子布局,仍然停留在中世纪的阶段。

然而在经济改革取得突破以后,市场的破坏力比毛更为深远。北京城发展迅速,人口激增:1949年,这座城市的人口大概是70万左右,到了1990年代末,人口已经突破了1千两百万。道路需要扩建,用住宅区取代胡同显然更符合经济利益。银行也比四合院更有实际意义。在古老北京那长长的岁月之中,过去的十年——那跨入新世纪的十年,给它带来了最大的变化。

尽管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古老的名称存活了下来。在二环路沿线,有不少地铁站和十字街口,它们的名字叫做朝阳门、东直门、崇文门等。这些门实际上都不存在了,然而代表那些重要地标的名字,依然保留了下来。如果你去地安门,你就会看见红绿灯、人行道和一辆接一辆的红色出租车,车流正在穿过一个只留存在记忆中的地标,那个地方曾经是北京城东南轴线的标志。你可以叫一辆出租车到“红庙”去,然而那里已经没有“红庙”这个建筑了。复兴门不复存在,安定门也只是个名字。古老的北京成了一座“词语之城”:居民们从一处现代化的地方来到另一处现代化的地方,久远的想象只存在于称谓之中。

一锤定音的那个词总是“拆”,这个字的意思是“摧毁,去除”。在北京,一座注定要走向毁灭的建筑上面会涂上这个字,你可以在这个城市所有古老的角落看到这个字眼。通常,你会看到这个字大概有4英尺高,字的外面画了个圆圈,像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画在墙上的涂鸦。

随着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个字获得了魔法般的力量。北京的居民们纷纷说起了关于“拆”的笑话,本地的艺术家反复使用着这个字眼。有一家商店出售一种棒球帽,帽子前面就绣着画了圆圈的“拆”字。我在菊儿胡同闲逛时,碰到一个叫老黄的邻居,他喜欢说关于“拆”的双关语。“我们住在‘拆哪’。”他常这么说。这个词听起来像英语的“中国”(China),不过它实际的含义是“拆毁哪个地方”。老王说,从他记事时候起,北京的人们就开始不停地拆毁这儿的古建筑。1966年,他和学校里其他的同学一起,参与了一个志愿者行动,帮助拆除安定门附近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