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第4/9页)

消息传出,张成业那边立刻开启了改革。

成为了他们那片地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周围的村子一时之间没有改变,等着他们的成果,到时候再看要不要跟上。

……

苏茴一路上做了不少事,她要给自己之后的创业积累明面上的资本。

一路上,她会到其他的城市下车,把自己的东西出一些,再收回一些,也去了一趟上海,这时候上海的货物很全,很多东西都是全国闻名。

比如说手表,电视机等等。

电视机这种大件她没有收,太大个了不好拿,她多拿了一些手表。

手表的价值在那里,又小巧,拿个小包就能装很多。

自一九七九年深圳试点以来,深圳每一天的变化都让人吃惊。

现在它正式成为了一个经济特区,到处都能够看到施工的工人,还有来去匆匆,大包小包的商人。

这里对外引资,有港人、湾人,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这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也到处都是商机,来到这里只要双手勤快,就饿不死。

这里一间又一间的工厂建立了起来,养活了许多各种原因鼓起勇气来陌生地方讨生活的人。

天南海北,哪里的口音都能听到。

在这个充满了火热的地方,挥洒自己的汗水,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苏茴在这里逛了几圈,大概把这里的区域弄清楚了,知道哪一块地方有服装厂,哪一块地方有电子厂,现在这里这两种最畅销。

这里的服装厂成品都是仿制的,仿制香港和外国,尤其是港片上的那些打扮,苏茴看到了那些人抢货的场景,真的是用抢的,不小心钩到手鲜血淋漓,都没有空去管。

电子厂那边更多的就是手表之类的小物件,不过相比起衣服,这个拿货要更贵一些。

收音机、电视机也有,不过现在产量还不多,相比较起来没那么壮观。

苏茴转了两圈之后,把目光放到了服装上。

相比起电子产品,服装这行业就好入门多了。

她也跟着去抢货,抢了货之后,快速的上了火车。

六七块钱一件的上衣,到了别的城市一摆出来,很容易就能卖到二三十一件。

这是暴利。

苏茴一趟带的多,夏装本来就不占地方,她选的款式又好,一次就能挣几千。

这时候工人工资一个月才几十。

就算本钱不够,一次只能几十上百件,不像她一来就几个麻袋,收获也足够惊人了。

她有芥子空间,这个是带货的利器,但是它不适合放到台面上来,芥子空间的存在,对这个世界太逆天了,她老老实实的摆了一阵的地摊。

勤快,不怕累,眼光好,有小偷小摸的她直接拿出了棍子,很快就赚到了一笔不小的启动基金。

因为她拿货拿得足够频繁,量大,她经常去的那几间店的店主都认住她了,主动说她要拿什么可以提前跟他们商量,他们可以单独准备好。

苏茴也问了他们的进货渠道,他们有些警惕,不愿意告诉她,这个正常,但是真有心打听很快就能知道了。

他们是分别从几间厂子进货的,哪个热销就进哪个,再根据反馈再去拿别的热销款。

她这个暴利,他们也不遑多让。

积累了一笔钱之后,苏茴直接去服装厂那边了,用她这阵子赚到的钱,下了一笔大订单。

厂里对几件十来件的小客户是不管的,但拿的量多了的话,他们也会接。

这间厂子是苏茴特意观察过的,他们家的质量还行,款式就是香港那边的,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对散户会比较友好一些。

来跟她接头的是这间厂的管理,潘佳业。

看到苏茴之后,他也有些惊讶,不过现在也不是没有女的出来讨生活。

他们服装厂,百分之八十的都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