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诱惑的潜台词(第4/5页)

“我不明白,”克洛艾说,“你怎么看待世界存在永恒的真爱这个说法?”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认为世上存在一种可以客观验证的‘真爱'是很傻的。要把激情和爱情、迷恋和爱恋或不管什么事物区分开来都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切取决于你所处的立场。”

“有道理。(停顿)你不觉得这个点心很难吃吗?真不该买。”

“是你要买的。”

“我知道。回到前面你问我的问题上吧,(克洛艾用手拂弄一下头发)严格地说浪漫是不是不合时代了?我想如果你直截了当地问别人这个问题,多数人肯定会回答是。但这不一定是真的,人们只是把它当作抵制自己真实欲望的策略。他们对浪漫有几分信,然而却装作不相信,直到有一天他们必须得相信,或被允许相信。我想如果可能的话,大多数人都愿意完全丢掉自己的玩世不恭,很多人只是永远没有机会而已。”

18.我不理会她话语的表层意义,而是探究她的话外之音。她真正的意思没有直接表达出来,我在破译,而不是在倾听。我们谈论着爱情,我的维纳斯随意地搅动着已经冷却的茶水。但这次交谈对我们两人意味着什么?她所说的那些“多数人”指的是谁?我是那个能驱散她那份玩世不恭的男人吗?这场关于爱的交谈表明两个参与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又一次,我毫无线索。彼此小心翼翼,不让话语涉及到自己。我们抽象地谈论着爱情,无视有待解决的不是弄清爱自身的本质,而是更急迫的问题,即我们之间现在(以及将来)到底是什么关系。

19.或者,这是不是一个可笑的想法?是不是除了吃去一半的胡萝卜蛋糕和两杯茶以外桌上真的什么也没

有?是不是克洛艾正像她所希望的那样抽象,表达的正是她真实的想法?这是不是与挑逗的第一法则——所言非所指——截然相反?当丘比特是一个如此有偏向的释义者时,当他所期望能成真的事是那么明显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是多么困难啊!他是不是在强加给克洛艾一份只有他自己才感受到的情感?他凭着我渴望得到你这一想法,错误地得出相应的想法:你渴望得到我,是不是犯了那古老的错误?

20.我们参照别人来确定自己。克洛艾有个工作伙伴总是爱上不适合自己的人,爱的信使在玩弄这位感情的牺牲品。

“我是说,为什么她要与一个比她笨三千倍的人待在一起,哪怕是一分钟。他甚至对她点都不好。我跟她说过,那个人与她交往根本就是为了性。如果她的目的也是如此,那倒也无所谓。但显然她不是这样,因此她简直把两个人的生活都搞得一团糟。”

“听起来很可怕。”

“是呀,简直发疯了。一个人得选择双方平等对待,彼此同等付出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只愿及时行乐,另一个人想要真正的爱情。没有平衡,认不清自己,或不明确自己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或什么都不搞清楚,我想这就是痛苦的源泉。”

21.我们尝试着给自己定位,猜测心上人给予我们的定义,我们以最拐弯抹角的方式将其实现。我们询问对方人想从爱情中获得什么呢——这“一个人”体现了言语的微妙回避,避免涉及到自己。尽管这种方式可能被当作游戏,却既重要又有用。这些疑虑、这种不加定论(是/不是)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即便克洛艾有一天会表示说“是”,这种先经Z再从A到B的过程也比直接的表达更为有利。它可以把冒犯一个不情愿的对象的风险减到最少,使心甘情愿的对象放松下来,更为舒缓地进入共同的渴望之中。那句伟大的表白“我喜欢你”所存在的危险可以通过补上一句“但我并不想让你直截了当地知道……”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