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直捣(第2/3页)

一朝天子一朝臣,今上登基,他不想悲剧重演。

“陆氏旧部与我一同回洛阳,从正门入,重筑印信,昭告天下。”

钱将军沉默片刻,道:“过去的事陛下莫提,我们都六七十的人了,回去也待不了几天。陛下有这份心意,将军和小姐也可以安息了。”

王放郑重道:“不然,秦夫人父亲乃是匈奴人,若没有已平反的陆家军支持,朝中会闹个沸反盈天。宫中无太后,陆氏便是外戚,外戚之力,有时必不可少。”

匈奴一灭,还有陆家,镇国将军的名号极大,皇后能压得住。这些话他总是避免和罗敷提,否则她会多心,今秋北伐,她再远离明都,也难以置身事外。

罗敷鼻尖一酸,没在老人面前表现出来。他替她打算得那么远,知道她骨子里守礼,便尽最大能力给予她最崇高的地位,他这般礼遇陆氏,也是为了让他们相信他的决心。

从今往后,无人知道卫喻才是今上真正的外祖。

钱将军思索道:“如此,倒真是必不可少。陆家军大多垂垂危矣,成不了气候,料想御史们也无从弹劾。”他顿了顿,“院判的父亲是匈奴人?”

罗敷硬着头皮道:“是,家父秦谨,已经故去了。”

“她父亲是匈奴靖北郡王,母亲是西凉公主,都已辞世,现在家中还有祖母。”王放替她说完。

钱将军震惊了,西凉人就西凉人,原来还扯上了北朝宗室!难怪今上这么精打细算地要他们给院判撑腰。

“祖母?”

罗敷尴尬至极:“就是太皇太后。”

钱将军觉得小孩子的事真复杂,打包扛回宫算了。

*

槐序飞落满城,南风从海上吹来,为栎州治玉水带来夏日炎热。

城里的百姓们最近过的很不好,手头吃紧,什么都在涨,连菩萨跟前供的线香都翻了一倍价钱。

当然也是线香供不应求的缘故。拜佛的人太多,人人心坎上都悬着一把刀,西边的战报一来,刀就要当头劈下。

越王千岁的军队出师不利,从近海调出的水兵没能及时抢到船只,反倒让投了敌的吴邵打了个落花流水。现在南安大部分卫所都赶赴祁宁,只留下必要的士兵维持县城秩序,弄得百姓们惶恐不安。南人重利,把自己的开支算得清清楚楚,家里有几个钱的商人被聚集到官府,说要给南安军捐赠军饷干粮,憋了一肚子火。

这几日栎州官府却不见大商人闹事的身影,拿着碎银子去买盐的市民听说了价格,疑心自己耳朵出了问题,这盐难不成是拿银子磨成的?

大家围在集市上指指点点,忽然一人嘀咕道:“嘿,王爷千岁变着法要咱们交钱上去,这日子没法过了。”

附和声此起彼伏,传到县太爷那儿不过一炷香的工夫。

县太爷家的娘子也嫌盐太贵,可如今的情况他们也无力回天——午后城里已经起了骚动,越传越不像话,士兵拖了一个大声抱怨的樵夫来衙门,惹得门外站满了百姓。

师爷万分艰难地遣散聚集起来的人,对知县附耳说道:“方氏朝这边过来了,小的在盐市上见过那人。”

知县目光呆滞地转头:“什么?”

数日之间,栎州的盐价扶摇直上,方氏功不可没。他们不知怎么就冲破了南安省界的卫兵来到玉水,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见知州称病在家、城中大户闭门不出,督管盐铁的官吏和死了一样,整个玉水县成了个晦气的貔貅,消息只进不出。越王殿下不在王府,各地的事务由当地的长官处置,若要保住官帽,不得不压制住沸腾的民怨。

县衙里的一干人等纷纷跑到照壁前迎接,师爷出去探听一会儿,松了口气跑进来:

“似乎不往咱们衙门来,那方公子兜了个圈,往北边去了。”

知县先是放心,又惊道:“他还敢往菜市那边去?不怕被人打断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