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第七节 “节省时间”才是最大的浪费?

提到效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省时间”。

是的,时间管理很重要。但是,把自己的日程排到最满,把休闲娱乐甚至吃饭睡觉的要求压到最低,真的就能省下时间吗?就算省下了时间,就一定能转换成工作成果吗?甚至,省时间所需要付出的额外精力成本,有没有可能跟“提高效率”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呢?

在这里,要提供你一个不太常见的思路,叫作“时间洞察力”

时间管理专家劳拉·万德坎姆(Laura Vanderkam)指出,很多人有个误区,那就是只有对事情的洞察力,没有对时间的洞察力 。也就是说,“时间”对他们而言完全是线性的、刚性的,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是做事的效率而已。这种思路会导致你被时间绑架,做事按部就班没有想象力。比如看书,就只能是封面、序言、正文第一章这么老老实实地从头看到尾,哪怕啃到很无趣的内容,也必须咬牙切齿读完。只有速度的不同,没有次序的不同。但是,聪明人读书不是这样,他们往往带着问题去“翻”着读,而不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跟”着读,对症下药的就看,无关的就过。他们想弄懂一个问题,也不是让某一本书的作者在自己脑子里跑马圈地,而是自己来搜集不同知识点,搭建完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说,“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弹性的,非线性的。一个时间,可以处理很多事;很多碎片时间,也可以用来处理同一件事。 万德坎姆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可能通过节省时间,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正确的做法是,先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确定事情的优先级,然后再让时间来配合你。 而这就意味着,时间永远是用来“分配”,而不是用来“节省”的。分配对了,不劳你费心,时间也就自然省下来了。

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省时间”,一个是“省事情”,也就是把重点放在排列事情的优先级上,把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排后甚至取消,时间自然就充裕了,效率也自然就高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问你:“这星期能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健身吗?”你很可能会回答:“我的时间排得这么满,哪还有时间去健身?”因为所谓“抽出一个小时”,这还是“省时间”的思路。可是,如果我跟你说:“你家楼上漏水,家里淹得一塌糊涂。”那你算算,这件事处理起来不止七个小时吧?可是你一定能挤出时间来搞定,因为它本身的优先级是最高的。你今天先收拾重要的东西,明天打电话找人来修,后天处理泡了水的大件,大后天买点新家具什么的,总能把家里重新收拾出来。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时间上,而是出在对事情的理解上。

换句话说,当你以“最近太忙”拒绝一件事时,根本原因也不是“没时间”,而是“这件事没有我手头的事重要”。所以说,时间只是工具,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所谓的“时间洞察力”,就是要还原时间的工具性,把“给事情评级”当成时间管理的核心。你要学会随时评估各类事情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时间才能得到高效利用。

有位财经记者,专门采访各种企业家。在他原本的想象中,有钱人应该都很忙,所以必然也是“省时间”的专家。但是采访下来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从来都不想着要节省时间,而是要求时间完全被自己掌控。也就是说,他们的思路,并不是催着自己快点把事做完,而是时刻保持对时间的洞察,从而调整自己的节奏,自然实现提高做事效率的目的。比如其中一位富豪,记者问他是不是很忙,他说:“没有啊,该打球打球,该聊天聊天。”记者追问:“既然这样,你怎么可以一天当三天用?”富豪说:“你错了,我也只有24个小时。但我做每件事、花费时间时都有一个明确目标,达到就走,达不到就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