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丧故我在——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第八节 怎样避免成为“三无青年”?

准备好接受一轮暴击。

1.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羞于启齿谈“我有一个梦想”,一开始以“咸鱼”自嘲,后来成了自称。你并不是没有向往,但渐渐地,对天上掉馅饼的期待都高于自己能改变命运——总之,你觉得无助、无力。

2.你是不是对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兴趣?电视早就不看了,即便偶尔看看也是不停地换台。当然也不看书。手机里App满满装了四五屏,三分之二只打开过一次。网络视频已经短到5分钟、2分钟、30秒……你都依然等不及它结束那一刻就要点“下一条”。总之,你觉得无聊透顶。

3.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白忙和瞎忙?劳碌了一天,毫无成就感。你觉得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掌心空无一物,内心也是。总之,感觉自己碌碌无为。

如果你的确如上所述,时常感觉到无聊、无助、碌碌无为,恭喜你,你是新时代的“三无青年”。这“三无”,和无房、无车、无存款一起构成焦虑感的最大来源。只是房子、车子和存款,就像面包一样,多努点儿力,总会有的。但无聊、无助、碌碌无为感,什么收入水准、什么社会阶层的人都难摆脱干净。可总得摆脱一点儿,才能愉快地生活下去。

首先,对付无助。

如果你曾经笃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然后在努力之后却没有得到一毛钱的成功,你打过的鸡血就会化作一口老血,从你的胸口喷出。但别以为只有挫败才会让人无助。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养老院的老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得到事无巨细的照料,从吃喝拉撒,到看戏、散步、接待访客,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另一组则被告知“让生活丰富多彩是自己的责任”“过什么样的晚年生活是自己的选择”,然后,院方会尽量协助和配合老人去实现他们的想法——虽然大致也是吃喝拉撒、看戏、散步、接待访客。三周后,前一组被照顾得事无巨细的老人身体健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而后一组要“自己想办法”的人,精神和身体状况却出现了好转。

其实,老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是一定会越来越弱的,毕竟生命走向衰老甚至消逝的命运无法改变。但在这个实验中,第二组老人在院方的配合下会产生一种“感觉”,“感觉”自己似乎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这便是次级控制感。

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感,是一个人可以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而次级控制感则是“以为自己能改造客观世界”的“感觉”。 这种感觉往往来自一些与命运无关的小事,这些小事很容易做,而做好后能产生一种自己能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比如把笔记整理得清清楚楚、记得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写日记、种好一盆花、养好一只宠物……

其次,对付无聊。

在我们通过那些“小事”来抵御无助时,要小心一种情况,就是被琐事缠绕,感到无趣和无聊。人类的大脑1秒钟最多能处理60比特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大脑的注意力上限,也称注意力“带宽”。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带宽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瓜分了,比方说邻居家熊孩子在哭、昨天晚上和男朋友吵的架该如何收场、明天见客户要穿什么衣服、手机里蹦出17条信息和28条推送都是些啥……这些“后台应用”会导致你的系统在处理正常的工作时出现卡顿,产生不流畅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无聊。所以,无聊并不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主观感觉。就好比一本书即便再有趣,如果你看书时一直被打扰和分心,十有八九会觉得这本书没什么意思。

“沉浸”是感觉有趣的前提,也是一种取悦自己的能力,只有沉浸,才“有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积极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