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高房价:政府与开发商博弈(第2/3页)

2010年年初,江南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召开。会议召开前夕,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两会”筹备情况工作汇报。与会的所有市级领导都有预感,今年的“两会”,代表和委员们会死死抓住环保问题不放。老萧在会上就怎么应对做了重要指示。他说,江南的污染问题没有外界所反映的那么恶劣,市区灰尘多,不完全是工业园的粉尘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公路扬尘。要想把江南的经济搞上去,一点点污染是避免不了的,人家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么个过程,这个道理要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讲清楚。今后我们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污染项目一个都不要。对于已经建成投产的企业,环保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督促他们达标排放……

对于江南的污染,老萧是最无可奈何的。他到江南报到的时候,冒烟的工业企业没有一家,年财政收入仅1.9个亿,发工资都不够,雪上加霜的是,修平安河欠下的日元贷款翻过年来,就要开始偿还本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江南的工业园建在平安河上游、江南城上风口,空荡荡的园区冷清清的,全年税收仅几万块钱。与园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建在离园区很远的地方,没钱运转,基本上只是个摆设……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是招商引资,可糟糕的投资环境,却让投资商们望而却步。

本来,就江南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应该是一个投资兴业的好地方,然而由于财政捉襟见肘,导致各职能部门经费拨款严重不足,为了生存,只好靠山吃山,乱执乱罚现象非常严重,最严重的时候,罚得107国道江南段几乎看不到长途货运车辆。恶劣的投资环境,让外地的投资商们谈江南色变。有个台湾商人看中了江南的区位,办了一家“湖光浮标厂”,在他的努力下,江南的浮标一下名扬全国,很快在全国钓友中形成了“威海的杆江南的标”的良好口碑。

然而,江南本地人看见这位老板赚了钱,纷纷效仿开起了小作坊,假冒“湖光”,低价倾销,过去市面上卖100多元一支的浮标,价格一下子跌到了八块。面对如此的恶性竞争,职能部门视而不见,不仅不去打击,还变本加厉地向该厂索求利益,逼得这样一家本来可以做成巨大产业的台资企业不得不外迁,这就是著名的“湖光”事件。一传十,十传百,江南的恶名便走出江南,走向了港澳台。不仅是外地老板怨声载道,就连本地老板都混不下去了,纷纷被逼远走他乡。

有一次,我在省城和老柳一起陪一个日本客商,偶遇某著名地板生产商,闲聊中得知他竟然是江南人。他向我打听昌江那里的地价,想去那里办一家竹木地板厂。我感到非常诧异,说江南的牛羊司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了“竹器之乡”的荣誉称号,竹木资源极为丰富,你为什么不选择家乡偏要舍近求远选择在外地办厂呢?那位老板解释说,伸手的单位太多了,一天到晚难得服侍那帮活爷……面对这样一种窘境,江南如何招得来商?

为了招商,老萧可谓绞尽脑汁。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在经费极端紧缺的情况下,老萧开出重奖,在江南刮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招商”运动。很快,有一家陶瓷生产商被引到了江南。投资商精得很,脚踩多只船到各个县里去谈判,最后逼得江南将原属于蓝田集团的一块地,以抛荒回收的形式,免费给了这个投资商。投资商承诺投资好多好多亿,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绝无污染,而且每年上缴多少多少税收。

结果呢,老板的确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投产,但生产的全是最低端的墙面砖,粉尘污染遮天蔽日,老百姓怨声载道,几乎天天闹事。更为恶劣的是企业经常拖欠税款,每年仅上缴税收几十万元,“奥瑞”陶瓷变成了“懊悔”陶瓷。污染害百姓,百姓闹政府,政府逼老板上环保设施,老板不肯,转手一卖,溜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