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西征(第2/3页)

失策了,当初清军修建堡垒的时候,就应该相办法阻止他们。心里这么思索着,朱明忠又把目光盯在潼关,然后反问道。

“那么,计划如何攻取潼关?”

“回陛下,攻取潼关,可以采取掘土攻城,根据过去几年掌握的情报,目前我们已经初步选择了三个位置,在进攻部队的配合下,工兵可以两周内掘进至城墙底部,然后再通过爆破摧毁城墙……”

爆炸陷城,对于明军而言,可谓是早就轻轻熟路了,甚至可以说是大明工兵的拿手好戏,尽管在北伐的时候,压根就没有爆破过几座城,但在工兵的训练中,掘进爆炸作业,是工兵的必修课,也正因如此,这才会成为参谋部的首选,

不过于树杰还是注意到陛下的眉头微锁,似乎对于爆破攻城有些不太满意,于是便拿出了备选方案。

“当然,采用掘进爆破的方式夺取潼关,至少需要半个月,所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备选方案,就是使用大口径臼炮攻城,早在六年前,为攻取潼关,五军都督府就下令兵工厂研究大口径臼炮用于攻城,三年前,15寸臼炮研制成功,他可以在4里外将两百余斤重的炮弹砸在城墙上,根据我们的计算,集中48门15寸臼炮,可以在三天内摧毁潼关城墙……”

“三天……”

抬起头看着于树杰,朱明忠反问道。

“既然这个时间更短,那为什么没有以这个办法为首选。”

一个是半个月,一个是三天,兵贵神速,这是最起码的道理。

“陛下,因为15寸臼炮太过于沉重,每门重量将近15吨重,而且现在那些臼炮又大都部署于海岸炮台,调动48门臼炮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五军都督府更倾向于采用爆破作业。”

临了,于树杰又特意补充道。

“15寸臼炮是以海岸臼炮的名义研制的,所以在装备后是以海岸炮台为主,陆军只配备有12门……”

看似的解释,让朱明忠的心里颇为无奈的长叹口气,官僚主义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在17世纪,也是不可避免的,明明立项的时候是为了攻城,可最后装备却给了海军,甚至还被送到不需要它的炮台上,至于需要它的陆军却无法得到数量充足的火炮。

即便是身为皇帝,即使是知道其中的种种问题,朱明忠也只能装糊涂,只是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哦,那如果调动更多的10寸炮配合的话,可以在数量上加以弥补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大明拥有数量足够多的臼炮,尽管口径不同,但是并不仅仅只有15寸,还有10寸等其它口径的臼炮,这些火炮最初也是为了攻城研制的,当初在炮轰沈阳的时候,尽管迫击炮对于摧毁沈阳城内的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真正把沈阳城内的敌虏抵抗意志炸的灰飞烟灭的,正是诸如十寸之类的重型臼炮。

可惜没有真正的攻城炮啊!

想到另一个时空中,日军在攻击旅顺时使用的280毫米海岸臼炮,那种线膛臼炮的威力极大,甚至能够穿透几尺厚的钢筋混凝土,而且精度颇高,在这个时代,同样的攻城,却只能用炮弹“砸”城墙。

不过,这应该也是最后一座坚城了,一但撕开潼关,整个关中平原就像大明敞开,十几万西征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沿着潼关一路杀向西安,然后继续往西……

在随着的几个小时中,包括于树杰在内的将军们。不断的讲解着西征的具体细节,而朱明忠会不时的提出一些问题,也就是其中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看起来似乎都很简单,但是也是极为重要。

而都督府给予回答让朱明忠也颇为满意,毕竟,这是用了差不多七年时间一点点的完善的作战计划,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在过去的六年中,数以百计军正在陕西收集着军事情报,而那些年青的参谋更是以个人身份进入陕西进行参谋旅行,实地考察各地的环境,为西征作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