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海上争锋(第6/22页)

  方震开口——自从上船后他很少开口——道:“放心好了,他们虚张声势而已,绝不敢召唤日本警备巡逻船。在这片海域如果起了纷争,按照规定所有涉事船只都必须离开。我相信他们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可是多这么一个货在旁边,总觉得不爽啊!”

  方震慢条斯理道:“也有别的办法。到了夜里,我们乘救生艇摸过去,把船上的人都给端了。”他的语气里杀气满满。饶是我满怀敌意,也被这个建议给吓着了。我们是考古船,又不是海盗,用不着做到这地步吧。

  我赶紧摆了摆手,然后周围的人一阵哄笑。我才发现,方震并不是认真的。这家伙开起玩笑来,也是一本正经。

  这个小插曲让气氛稍微活跃了点,可大家的心情还是沉甸甸的。无论如何,我们两条船同时出现在这片海域,竞争会变得激烈,日本人不会让我们舒舒服服地找到福公号的。他们的船无论吨位还是搜寻技术,恐怕都在我们之上。

  这一场仗,不好打。

  唯独林教授站在甲板上,背着手,眯眼远望,神态并未露出多少惊慌。打捞08号正在以灯光回应,大概意思是这里是中国专属经济区,请对方尽快离开云云。信号发完之后,对方船只不再有回应。

  谁也没吓走谁,接下来就是海底见真章了。

  林教授看天色完全黑下来了,招呼我们返回舱室,然后鼓励众人道:“搜寻方案不变,大家不要被外部因素干扰。在探摸古沉船这块领域,技术和运气的因素各占一半——咱们技术落后,运气可未必。”

  这话说得一点都不科学,但大家都发出轻轻的笑声。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好奇地问道:“之前也应该有过类似的事吧?几方人一起找同一条船。像这种情况,到底所有权该怎么划分?谁捞到算谁的吗?”

  “这是个好问题。”林教授说,“沉船文物的归属权问题,相当复杂。沉船原主人、打捞公司或个人、文物原产地、船籍所在国、距离水域最近的所在国,都有权主张归属。不过现在的通行惯例,和小许你说的一样,谁捞到算谁的。”

  林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一九一二年,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国际水域沉船。然后到了一九八五年,美国人罗伯特?巴拉德终于成功发现这条船的沉没处。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英国人认为泰坦尼克号船籍属于白星公司,所以沉船应该归英国;美国则坚持说发现者是美国人,归属权应该是美国;加拿大认为沉没水域毗邻加拿大海洋经济区,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就连泰坦尼克号沉没前途经的法国和爱尔兰,都有主张。结果在混乱的归属权争吵中,打捞公司各行其是,纷纷赶来打捞,甚至屡起冲突,最后各国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跟泰坦尼克号比起来,我们和日本人围绕福公号的争夺,根本不算什么。药不是忽然问:“这些打捞公司在冲突中都用了哪些招数?”

  林教授道:“打捞船是非军事交通工具,武装冲突是不会,最多是对对方进行通信误导、利用洋流使坏什么的,严重的还会使用船体冲撞——不过那就涉嫌刑事犯罪了,要上海事法庭的。”药不是点点头,似乎在默默思考,又道:“其实在发现泰坦尼克号前一年,还有一件对咱们中国触动很大的事。”

  1984年,一个叫迈克尔?哈彻的英国人,用了三个月时间,在香港西南海域探摸到了一条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这条船沉没于一七五二年,迈克尔?哈彻在一本古航海日志里找到它的记录,便偷偷前来探索。他没有整体打捞,而是分多次潜水,从里面弄出了十五万件瓷器、一百多块金锭。后来这些东西全都放到嘉士德去拍卖,卖了两千多万美元,全都落入迈克尔?哈彻的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