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四(第5/5页)

“能行吗?韩老六能像王同志说的那样容易打垮吗?”这个思想冷丁钻进他的脑瓜子,他翻来覆去,左思右想,老是睡不着。他又爬起来,摸着烟袋,走到外屋灶坑边,拨开热灰,把烟袋点上,蹲在灶坑边,一面抽烟,一面寻思。烟锅滋嘶滋嘶地响着,他想起韩家的威势,韩老五还逃亡在外省,韩老七蹽到大青顶子[15]里,他的儿子韩世元跑到了长春。屯子里又有他好多亲戚朋友,磕头拜把的,和三老四少[16]的徒弟。

“就是怕不能行啊。”他脑瓜子里又钻出这么个念头。

“你害怕了吗,老赵哥?”脑瓜子里又显出小王的圆脸,满脸堆着笑问他。

“我怕啥?”赵玉林抵赖,怪不好意思。小王的影子一出现,他就感到有力量,“人家年纪轻轻的,还不怕,我怕啥呢?”他想着,“小王说:关里关外,八路军有好几百万,尽好枪好炮。又说天下穷人都姓穷,天下穷人是一家。天下就是穷人多,这话真不假。明日咱去多联络些穷人,韩老六看你有本事,能拧过咱们!”他想到这,好像韩老六就在他眼前。一看到他那一双小绿豆眼睛,他就冒了火,“非革他的命,不能解这恨。”他使劲在锅台上敲着烟锅里的烟灰。

“锁住他爹,干啥还不来睡呀?快亮天了。”赵大嫂子睡醒一觉了,在屋里叫他。他进来睡时,院子里的雄鸡已经拍打着翅膀,叫头遍了。鸡叫第三遍,他就爬起来,戴上草帽,光着上身,迈出大门,一直往工作队走去。小王躺在桌子上,正在揉眼睛,看见赵玉林进来,他赶紧起身,两个人到操场里去跳留跳达去了。赵玉林把他昨下晚拐弯抹角,晃晃荡荡的心思,一五一十的,都告诉小王,结尾他说:

“这会想透了,叫我把命搭上,也要跟他干到底。”

“革命到底。”小王快活地改正他的话。

“嗯哪,好汉一言,快马一鞭。”赵玉林记起小王这句话来说,完了,两个朋友一起再去联络屯子里别的穷哥们去了。

————————————————————

[1] 耳光。

[2] 藤或柳条制的装烟的小小的、圆圆的或长圆的浅筐。

[3] 由播种到收获的时间不长的庄稼。

[4] 只能顶半个长工的年轻长工。

[5] 做长工。

[6] 一种叶子细长的柔韧的野草,农民割来,晾干,冬天塞在皮制的靰鞡(鞋)里,可以保暖,老百姓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7] 厉害。

[8] 多。

[9] 小男孩。

[10] 编篱笆。

[11] 包大段是租种一大段地,不叫别人种。

[12] 一种竹片或木片编成的渔具。

[13] 一种鱼网,鱼碰到,就挂上了。

[14] 监牢。

[15] 蹽:跑。大青顶子,松江省一带的大山名。

[16] 民间秘密结社的青帮,在东北称为家理,又叫在家理的人为三老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