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晚上11:00~次日凌晨1:30(美国中部时间) 12(第2/9页)

格温·米恩没有吸到氧气,也没有及时获助。她因受伤导致昏迷,情况变得更严重了。

当时,驾驶舱内的安森·哈里斯机长冒着机身受损更重甚至是飞机解体的风险,毅然决定驾驶飞机高速俯冲,格温和其他人才不至于窒息身亡。

俯冲从28000英尺的高空开始,历时两分半,最终停在10000英尺的高度。

人在缺氧的情况下只能活3~4分钟,否则大脑就会受损。

俯冲的前半截,也就是前1分15秒内,飞机下降到了19000英尺,那里的空气依然十分稀薄,不足以支持生命。再往下,空气越来越稠密,可以供人呼吸了。

到12000英尺的时候,人就可以正常呼吸了。到10000英尺时,虽然时间非常紧迫,但还来得及,2号航班上那些失去意识的乘客逐渐恢复过来,只有格温还在昏迷。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刚才昏迷过。

最初的那股震惊过后,乘客和其余几位空姐逐渐平静下来,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资历仅次于格温的一位空姐急忙朝飞机尾部的伤者走去。她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奥克朗,是一位时髦的金发女郎。只见她面色苍白,急促地喊道:“有没有哪位是医生?”

“我是。”没等人叫,孔帕尼奥医生就从座位上走了出来。他个头很小,五官分明,边走边急匆匆地跟空姐说着什么,听上去是布鲁克林口音。他赶忙查看了一下,发觉四周冷得要命,寒风正呼啸着从机尾的大洞猛灌进来。原来的洗手间和机尾厨房一片狼藉,到处是烧焦的木头和变形的金属碎片,现场血淋淋的。机身通向机尾的地方裂开了,电线和各种结构组件裸露了出来。

因为机舱不再是密闭的了,狂风的呼啸声和发动机的轰隆声相互交织,响成一片。孔帕尼奥医生只能提高嗓门,免得被噪声湮没。

“建议你把大家尽量集中到前面去。越暖和越好。拿些毯子给那些受伤的人。”

那位空姐面露难色:“我尽量找找看。”毛毯平时基本上都放在头顶的行李架上,可爆炸过后,毛毯和乘客的衣服等杂物都被释压造成的气流卷走了。

和孔帕尼奥医生一起去度假的另外两位医生也加入进来。其中一个指挥另一位空姐道:“把你们能找到的所有急救设备都拿过来。”孔帕尼奥医生已经在格温身边跪了下来,三位医生里只有他随身带着医药包。

无论去哪儿,米尔顿·孔帕尼奥医生都会随身携带一个装有急救用品的小包,这是他的习惯。虽然其他两位都是内科医生,按说比他这位全科医生更权威,但此刻是他在掌控大局。米尔顿·孔帕尼奥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下班”二字。35年前,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出身于纽约贫民窟,一路摸爬滚打、小有所成。他在芝加哥市离密尔沃基和大道区不远的“小意大利”挂牌开业,成为一位全科医师。从那以后,用他妻子的话说,除了睡觉,就是行医,为此她只能默默忍受。他很享受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仿佛医生这份职业是他赢来的奖项,生怕一不留神它就会悄悄溜走。无论何时,只要有患者需要,从未听说他会闭门不见;如果有人来请,他也一定会上门问诊。路过车祸现场,很多医生同行都避之不及,担心因为救治不当惹来医疗官司,但他从来不会一走了之。他总会停下车,走出来尽一份绵力。他工作勤勤恳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日积月累,他的医术也越来越精湛。他给人的印象就是,每天马不停蹄埋头工作,恨不得在有生之年减轻世界上所有的大病小痛。对他来说,余生已经时日无多了。

此次罗马之行,他是想去看看父母的出生地,之前拖了好多年都未能如愿。孔帕尼奥医生打算由妻子陪着,在那里待一个月,因为他年纪越来越大了,答应妻子这次一定会好好休息一下。但他心里早有准备,旅行途中或是在意大利(管他让不让异国行医呢),他一定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这样的话,他得随时做好准备。果不其然,现在就轮到他出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