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之城(第2/6页)

我看出纪及对这种生活无比留恋。他说等时间充裕一点的时候,他一定和我,再约上一些朋友,从容地在这片山区和平原、在大海边上勘察和奔走,待上一段;他特别强调:“那时候我们可一定要带上简易帐篷啊……”

纪及说到这儿眉头一皱,这马上让我想起了城里的事情。我在想那场令人厌恶和恐惧的呼啸的浊尘。说到未来的山地和平原之行,我们身上的绊索同样很多,也许很难在大地上自由流畅地奔走……人的一生啊,就是这样滞留、企盼,荒芜和张望。

2

我们走下山坡,大约又走了十几公里,来到了荒无人烟的一片小平原上。这一片小小的平原竟然包裹在丘陵中心,四周都是山岭,整个平整之地实际上只有两三平方公里,看上去更像一个人工垒起的超大山寨或城堡,而一条河流就直直地从这片小平原偏左一点的地方横穿而过——走在这片小小的平原上会忽发奇想:这在古代会是一座多么坚固的要塞啊。

纪及站下来指点着:“你看丘陵的西边一点,那里大约只有一华里宽的山口,当年只要守住这个山口,敌人就不容易攻进来了。这儿真的可以建一个小小的、坚固无比的国都了!”他这样说时,若有所思。他大概在想那个极富争议的历史公案:东莱古国遗址。当年这里出土了大宗文物,有人据此考证,即指此地为东莱国都城——它与另一个为齐所灭的莱子国并非同一个,而是历史更为悠久、存在时间更长的一个东部半岛国家。而我仅凭一点微不足道的古史知识和学术能力,力陈和支持这个观点。但据我所知,那个著名的秦汉史专家、时下正被那个东部城市奉为神明的蓝老,却是这一观点最顽固有力的反对者……

这一夜就要宿在县城了,因为栾河就从那儿穿过。县城东郊就是传说当年徐福东渡集合队伍的“登瀛门遗址”。我们要在那里耽搁一阵,然后再顺河而下,直到“栾河营古港”。从栾河营古港向西南二十华里,就是那个历史上有名的“百花齐放之城”——徐福故城思琳城。我和纪及不知不觉加快了步子。本来按原计划,纪及先要在河两岸的一些村庄滞留,这一来他即决定与我快些入城,说:“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回返的时候再沿着同样的路线走一遍。”

我们只想快些到达目的地。天黑之前,我们终于到了县城。

这是东部沿海一座有名的县城。由于这儿有很多古迹,所以长年都有许多参观的人。这些年由于本县辖区内有水陆码头,所以经济发展很快,各种高层建筑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已不像典型的县城面貌。城街上差不多是清一色进口车辆,那些锃光瓦亮的各式轿车在夕阳下闪着夺目的光彩,而与这些车辆伴行的就是那些懒洋洋的人群。一个个肮脏的垃圾桶就摆在垂柳下边,一球球的苍蝇在桶边翻滚,每个桶前都站着一两个捡破烂的人,他们有时会为争抢一点桶里的东西互相争吵。

我们要直接到登瀛门,仍然沿着河的左岸往前。就在这座城的东部,栾河稍稍打了个弯,而在它拐弯的地方,就是那个小小的村庄,它的名字就叫“登瀛门”。按纪及《海客谈瀛洲》之说,当年就在这里,徐福集合起东渡的五谷百工和童男童女。他说当年这里的河湾很宽,可以汇集上百只船舶;这里离栾河营古港只有十几华里,因此从这里补充东西将非常方便。

纪及掏出背囊里的一张图,仔细地记起了什么。他说:与过去我们几次来这儿的情形稍有不同的是,如今徐福东渡的事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极大注意,他们要在这里立一个石碑,还要搞其他一些关于秦始皇东巡的仿古建筑……这当然是受了另一个城市的影响,两城之间突然较起了劲儿——我记起不久前和纪及来这里时,官方还对我们避而不见,更不热衷于什么徐福研究这一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