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吴樾血溅出洋五大臣

出洋五大臣

汉历八月二十六日,旭日东升,天气晴朗。

辰时刚过一半,一顶气派的轿子落轿于正阳门火车站外。轿帘撩起,镇国公载泽走下轿子,经过巡警把守的通道,走进了正阳门火车站。

铁路局预备的专列定于巳时四刻出发,载泽抵达火车站时,提前了整整一个时辰。载泽本以为自己肯定来得最早,哪知到了之后,才发现月台上早已人山人海,自己竟是出洋的五位大臣中最后一个到的。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和商部右丞绍英,都已先他抵达了正阳门火车站。

这五个人,便是此次清廷派遣出洋考察的五位大臣了。

这次出洋考察,源于立宪呼声的高涨。

在东北一带进行的日俄战争,最终以俄国的战败而结束,俄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此消息传来,举国激荡,在很多人看来,日本乃立宪国,俄国乃专制国,弱小的日本能战胜强大的俄国,根本就是立宪对专制的胜利。一股“立宪之声”因此在社会各界弥漫开来。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言事,详述立宪为国家富强之本,恳请圣明仿英国日本,建立立宪政体。状元实业家张謇致书直隶总督袁世凯,请他促成朝廷立宪。

此时的袁世凯,已完成了对北洋六镇新军的编练,除第一镇系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同时他大力襄赞新政,又内结亲贵,外树党援,袁世凯俨然已成为清廷中最具实权的汉族军政要员。

面对遍布朝野的立宪呼声,袁世凯深知以自己的地位,此事难以推脱,于是在收到张謇的请求信函后,便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官员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实行立宪政体,并提出了派遣皇室亲贵出洋考察西方国家宪政的请求。

面对立宪声浪激荡朝野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慈禧深知一味守着老规矩已经行不通,不得不做出顺应民心民意、锐意改革的姿态。很快,清廷颁布了上谕,宣布成立考察政治馆,并接受袁世凯的建议,准备正式派遣皇室亲贵出访日本和欧美等国,进行实地考察,为将来实行宪政做准备。

清廷派遣出国考察的五位大臣,都是经过了一番精挑细选,其中有来自满族皇室的亲贵,也有来自地方的新式官员,有掌管财政和商业的大臣,也有统筹军事事务的官员。这五位大臣定于汉历八月二十六日,在正阳门火车站乘火车南下,到上海坐英国太古轮船出洋考察。

五位大臣乘坐的专列共有五节车厢,前面两节供随员乘坐,第三节是五位大臣乘坐的花车,第四节供仆役乘坐,最后一节用来装运行李。除载泽之外的四位大臣,提前一个多时辰便抵达了火车站,与送行的亲友、官吏们在月台上寒暄,仆役们则忙着搬扛行李,火车站人员密集,异常热闹。

载泽出现在月台上后,送行的官吏们都围过来打招呼。载泽和四位大臣见了面,寒暄过后,便准备登车。载泽让随从留下来等后面的行李,然后与四位大臣你谦我让,相继登上了第三节花车,进入了花车的包厢。

就在载泽进入花车包厢的时候,吴樾、张榕和杨笃生三人,也已经来到了正阳门火车站外。

虽说清廷颁布了上谕,将立宪一事提上了日程,又精挑细选了五位大臣,派遣出洋考察,似乎对此事十分重视,甚至不少地方官绅还张灯结彩来庆祝清廷即将实行宪政,但革命党人却将此事看得十分明白。这种名义上的“立宪保国”,不过是清廷面对巨大压力时所玩的花招,是欺骗民意,是愚弄百姓,即便清廷真的立宪成功,最后保的仍旧是满人,而非亿万汉人。

正因为如此,认为清廷“以欲增重于汉人奴隶义务,以巩固其万世不替之皇基”的吴樾,才执意要行刺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唯有这样,才能震慑清廷,才能粉碎清廷假立宪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