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一条白练付残月,两鬓乌丝浸寒霜(第3/8页)

久久方道:“我一个弱小女子,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只恨不得将龚某人饮血啖肉!可怜老天有眼,不久之后,郭大爷竟带人洗劫了龚家,听了我的冤屈之后,便杀了龚氏一家,为我报了大仇。从那以后,我便跟随郭大爷来到雅州生活。大恩无以为报,我早在心中发誓,今生对郭大爷不离不弃。他是君子也罢,是盗贼也罢,是豪强也罢,是乞丐也罢,我总是跟了他,侍奉他一辈子。如今恩人往矣,我亦愿长随地下,还望公子成全。”说罢向光波翼深施一礼。

“此言差矣!”光波翼盯着青阳双眼说道,“姑娘日日讲说茶道,乃夙有善根之人,如何却糊涂至此?想那郭虎杀人、劫掠,向来为恶,他虽对你一人有恩,却是千百人家不共戴天的大仇人。那些被五勇门所害之人对郭虎之恨,想必不逊于姑娘对龚家之恨。履大义者,理应舍弃一己之私恩,念天下之大利。将郭虎正法,剪除匪患,为百姓申冤,正为义之大者。再者,那郭虎视人命如草芥,杀人从不顾及道义,他帮姑娘报仇也未必便是义气使然。正如他到处杀人抢劫,表面上却装作扶危济贫的善人,博了个‘郭余庆’的名头。姑娘何必为了这一番假仁假义而贻误父母所赐的大好之身?”

青阳道:“妾身一介女流,不似公子这般识大体,谙大义。我只想尽力报答郭大爷而已。”

光波翼轻叹一口气道:“我知姑娘心中必定恨我帮助官府捉了郭虎,也必定恨我当初在蒙顶楼瞒骗了姑娘。”

青阳轻轻摇摇头道:“我不恨公子,公子乃难得一见的好人。当初我跟随郭大爷到雅州之时,便知他早晚会有今日。我来到这人世,注定便是这般苦命。”青阳抿了抿嘴,又道:“这些年,我在蒙顶楼中,郭大爷一直对我很好,可我心底里却始终没有一丝快乐,也从没有一个人能陪我说说心里话。我最开心之事,便是跟随他们一同去智矩寺收茶,听方丈大和尚讲茶道、谈佛法。独孤公子与墨公子虽是假意来吃茶、听琴,却是与青阳最为投机之人。如果你们不是官府中人,或者郭大爷不是强盗的话,青阳与两位公子或可成为一面之交的知己。”青阳说罢笑了笑,只是笑容中满是绝望与无奈,睹之令人心酸不已。

光波翼凝视她片刻,说道:“姑娘情深义重,看来你一定想要报答郭虎了。”

青阳微微点了点头。

光波翼说道:“好,既然姑娘心意已决,我也不会再勉强姑娘。在下只有一问,姑娘平日常闻佛法,自然知晓因果之理,在下请问姑娘,以郭虎生前之行径,死后会当如何?”

青阳半晌无语,眼泪又不禁簌簌而下。

光波翼接道:“在下窃闻,因果及于三世,那郭虎生前命案累累,害人无数,如今为王法所戮乃是现报,死后更有极重果报,来生必当堕落恶趣,受苦无穷。可惜他既无子嗣,又无亲人,无人为其资福救拔。在下又听说,自杀者罪同杀人,姑娘若为郭虎殉葬,不过是为冥府增添一罪人罢了。姑娘若真想报答郭虎,何不留在世上,日后努力为善、勤苦修道,以此善根回向给郭虎,尚可减轻其罪业,令其早日得离苦趣。姑娘若能如此,亦可超荐自己的生身父母,既全孝道,又尽忠义,何乐不为?死则两亏,生则三美,何去何从,还望姑娘三思。”

(按:佛教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趣之说,即六种不同之生命形态,亦称六道。前三者称“三善趣”,后三者则称为“三恶趣”。

《佛学大辞典》释云: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 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 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 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 gati,常怀嗔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sya 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洲,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 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