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晓寺 第二章(第2/5页)

据学者研究,印度的宗教哲学划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期是梨俱吠陀时代。

第二期是祭坛哲学时代。

第三期是奥义书哲学时代,即公元前8世纪至5世纪,以梵我一体为理想的自我哲学时代。轮回思想从这一时期开始发端,这是与“业”的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因果律,与“我”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体系。

第四期是各学派分立时期。

第五期是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小乘佛教完成时代。

第六期是持续了五百年的大乘佛教兴盛的时代。

问题在于第五期。本多所熟悉的《摩奴法典》就是在这一时期集大成的。本多感到惊讶的是,法典中记入了轮回转世的条文。然而,同为“业”的思想,佛教以后的“业”的思想与奥义书中的“业”的思想截然不同。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否定了“我”。可以说佛教的本质就在于此。

佛教区别于异教的三个特色之一即“诸法无我印”。佛教宣扬无我,否定作为生命中心主体的“我”,继而否定了“我”在来世的存续——“灵魂”。佛教否认灵魂的存在。若是生物没有了所谓灵魂的中心实体,那么无生物也同样没有。不,世间万物都没有固有的实体,和无骨的海蜇一样。

但是,这里面临的难题是:佛教否定“我”的思想与其传承下来的“业”的思想相互矛盾。尽管各派为此争论不休,却始终未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就是小乘佛教三百年来的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要成就完美的哲学结果,有待于大乘的唯实论。后来,到了小乘经量部,提出了“种子熏习”的概念,这一学说即是唯实论的先导。其内容大致是说,就像香水的香气会熏染衣物一样,善业、恶业的积习残存于意志之中,使意志带上了性格的色彩,被附上这种性格的力便成为引果之因。

本多回想起暹罗两位王子的和颜悦色和忧郁眼神里所蕴藏的深意。那就是在这遍布金碧辉煌的寺宇和花果飘香的国度里,在和煦阳光的照拂下,依然一心崇尚佛教,笃信轮回,依然忌讳逻辑严整的体系的,黄金般沉甸甸的怠惰和树下微风拂煦的精神。

且不说库里萨达殿下,英明的巴塔那迪多殿下有着惊人的哲学家的敏锐头脑,但他那强烈的情感洗刷了穷究哲理的精神。本多至今仍记忆尤新的是,一个夏日,当殿下在终南别墅接到月光公主的噩耗时,失神地坐在椅子上的样子。他那褐色的胳膊软软垂在白漆椅子的扶手上,头歪斜在肩头,看不清他的脸色,只见微启的口唇中露出亮洁的浩齿。

殿下褐色的手指优雅而修长,仿佛天生就适于灵巧的爱抚似的,垂下的指尖几乎触到了夏日的草坪,仿佛要为爱抚的对象殉情,五根手指在一瞬间齐刷刷死去了似的。

尽管如此,本多担忧王子们对日本的回忆决不会是美好的,即便怀念之情随着时间流逝而有所增加。使王子们心情不佳的或许是孤独感、语言不通、习俗差异;或许是戒指被盗窃,以及月光公主的仙逝吧。但是,最使王子们不能理解的正是那盛气凌人的“剑道精神”,它也使本多、清显那样的普通青年,以至白桦派的自由人道主义的青年们陷入了孤立无援之境。最让人头疼的是,王子们自己也朦胧地觉察到,王子们的朋友一边缺少“真正的日本”,而王子的敌人一方却充斥着“浓厚的日本”。狷介的日本就像披挂上阵的武土那样趾高气扬,同时又像个易受伤害的少年,宁可主动挑战,不愿受人嘲笑;宁可自行赴死,不愿遭人蔑视。勋和清显不同,他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核心,而且他相信有灵魂。

本多近半百的年龄,使他已能够不受一切偏见的束缚。自己当过权,因而不受权威的束缚;自己曾是理智的化身,因而也不受理智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