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2/3页)

况且,打通白云山专属航线后,山上的水果、鲜花、野味儿,甚至村民们的大米、菜籽油,都能运到华都去,最短两天,最慢六天,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就能到达首都人的厨房,“荣安老林”口碑越来越好。

村民们有了稳定工作,有了钱,纷纷盖起小洋楼,甚至有人为了来往省城方便,买了车,雨桐放寒假回家的时候发现,村口停满了面包车小汽车,少说也有十五六辆。

据说还有其他停不下的,开回自家院里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且说通了快递专线,最初几个月张灵坤都两头跑,省城工人要看着,家里白云山果子蜜蜂野味儿要参与,孩子老婆也要照顾,真是忙得脚不沾地。

林雨桐也不清闲,每天收到订单后第一时间发回家,下午按时在校门口等着师傅接货,清点完毕再依次送到宿舍,除了专业课,连社团都给退了。

就这还瘦了五斤,双颊凹陷,锁骨窝都出来了。

发现凡事亲力亲为也不行,很快,她在学生勤工助学办公室找到几名男生,炮制求知书屋的模式,清点、装卸、送货井井有条。渐渐的,因为他们快捷的运输速度,周到的服务态度,许多需要邮寄东西的师生都慕名而来,哪怕多花钱也不在乎。

至此,这条运输线不再是单箭头,而是有来有往的生态循环,货运量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当天的包裹派送不完。雨桐不得不租下学校不远处一间屋子,用作暂时的仓库,也不再送货入宿舍,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通知师生,让他们出来自提。

可饶是如此,也依然客流如云。

随着华国加入世贸组织,华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天南海北货物流转越来越频繁,林张两家的生意蒸蒸日上,说“日进斗金”亦不为过。

2004年春节,林雨桐回家第一天就被荣安景象吓一跳。原本一眼望到头的土房中,三四层洋楼拔地而起,占了整个镇子三分之一。以前摆摊卖菜卖猪卖鸡的土街子,清一色铺上了青石板,两旁的危房全部拆除改建,换成红木色门窗屋檐,大门两侧富贵牡丹和迎客松的瓷砖锃亮,整个镇子焕然一新。

这样的荣安,哪怕上辈子她也没见过。

整个荣安镇,数陈家坪最为富裕。以前的土公路铺成柏油马路,路上各色汽车络绎不绝,林大伯眼角余光瞥见闺女惊讶的模样,爽朗大笑。

“这两年日子越来越好过咯,你瞧瞧,咱山脚下有多少卖菜的。”

顺着手指,雨桐看见一溜儿的菜摊子,都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竹箩筐,绿油油的小茴香菠菜茼蒿,粉红粉红的番茄,圆溜溜的大土豆……都是农家常见的,“咱村现在都不种菜,改买了吗?”

会不会太奢侈?

林大伯喷笑,“多多少少还种点,她们是来卖给城里人的,你看——”

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在菜摊前,下来四个打扮洋气的中年女人。

车门一开,卖菜的阿婆就热情的招呼起来:“白云山小青菜,来点儿不?保证比果子还好吃嘞!”

“真是白云山的?”

一群阿婆拍胸脯保证,“咋还不是,同样的水土种出来,一点儿没差。”

城里人被她们唬得一愣一愣的,立马挑拣起来,菜摊子很快空了。

林家父女俩对视一眼,同时笑起来。这块活招牌现在不止是两家人的,还是附近十里八村的,甚至整个荣安镇的。

刚到家门口,就见一群男娃撒丫子往二楼书房跑。那是专门为兄妹仨装修的,放着大大小小上千本书,雨桐怕他们玩火啥的,赶紧追上去。

“强子哥这真能看电视?那为啥没小锅盖呢?”

“去去去,比电视机高级多了!”

“就是,这可是能跟人聊天的。”

“咋聊?打电话吗?”

一群孩子凑上去,将强子众星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