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本格推理的胜负手

文/陆烨华

(本文有关键情节透露,请看完正文后再行阅读)

推理作者都有极其强烈的好胜心。

爱伦·坡写完世界上第一篇推理小说的时候,就给这个文学类型定了性,它是“游戏小说”,随着推理小说的发展,中间也出现过一些流派,承担着反映社会现状、揭露资本黑暗的任务,但“本格推理”这一项,自始至终是乌托邦式的游戏小说。

当然,“游戏”是对读者而言——谜底揭晓前,作者只会挑战“读者”。

但当世界上有第二个作者开始尝试写推理小说的时候,一场“明争暗斗”的竞赛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远比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游戏”更为残酷和刺激。

约翰·狄克森·卡尔和克莱顿·劳森关于“胶带密室”进行过竞作比赛;若竹七海、有栖川有栖、法月纶太郎等也围绕“五十元硬币”的日常之谜写过竞作,被收录到同一本集子中,埃勒里·奎因据说写过一篇无人生还模式的稿子,但还没来得及发表,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就已经爆红,他只好把稿子喂了狗……

当你开始进行推理创作,就好像被置身到了奥林匹斯的竞技场中,同样的模式要构思新颖的设定,同样的谜面要想出不同的诡计,别人写过的优秀诡计就是挡在你前面的高墙,甚至你曾经的创作也有可能变成阻碍你的天花板,如果你想写下去,必须更快、更强、更新颖。

所以,没有强烈的好胜心,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推理作者。

我最早认识时晨的时候,对他作品的认识是“算得上优秀的逻辑流短篇”。故事是中规中矩的推理小说模式,有人死,有人作死,有人撒谎,有人机智,通过现场某个切入点,进行一段逻辑流的推演,最终得出真相。这样的短篇他写过不少。

一段优秀的逻辑推演——自己的小说停留在这样的程度,当然是不满足的,所以时晨又开始写各种乱七八糟的小说来练笔: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鬼故事、幽默小说,甚至某种男性特别喜欢的类型小说(见文后注)。有了一定的沉淀和积累之后,他开始创作长篇本格系列作——“数学家陈爝”系列。

在第一本《黑曜馆事件》中,时晨在长篇的构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离不开之前的练笔。除此之外,他将本身就擅长的“逻辑推演”倍数放大,写出了可能是国内“逻辑推演”比重最大的推理小说。如果说之前的短篇小说是精致点心,那么《黑曜馆事件》就是干货大餐。

所以在时晨构思新作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非常低,甚至隐隐有些担心,因为连作者本人也曾坦言,这样高密度的推理以后可能不会再写了。不管多有好胜心,要超越前作的目标终究是越来越难的。但“陈爝系列”第二作《镜狱岛事件》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这份担心消失了,逻辑确实不如前作密集,但布局、叙述、推理方式这些他之前尚未穷极之处,居然变成了他更上一层楼的助跑器。用二阶堂黎人的话说,简直是恶魔的智慧。

而且,比起前作的满足自我、满足特定读者,这一本时晨开始有了野心,在完成推理小说之余,融合了更多市场喜欢的元素,对于这种诚恳的进步。我不能再像上一次一样写一篇《撸撸姐寻访黑曜馆所在地》,而是有必要认认真真剖析一下我在《镜狱岛事件》中看到的感动。

布局

这本书的布局有两个亮点,一个明,一个暗。

明的是“双线叙述”,很多日系推理作品常用的套路,两条线在前期平行发展,最后汇聚到一起,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镜狱岛事件》的双线同样如此。一条是侦探线,是时晨最擅长的通过“已经发生的事”牵引侦探的行动,也是《黑曜馆事件》的写法。让人惊讶的是另一条线,跟着Alice面对“未发生之事”,这是时晨在他的悬疑小说《盗影》中使用的写法。如此两条主线,一条朝着真相稳步前行,一条在未知中历经惊险,彼此交织,彼此依靠,由于之前有过推理小说和悬疑小说的练笔过程,两条线都收放自如。在中后段某一处,它们真正相交,进行到这一步,镜狱岛也在压抑氛围中迎来了第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