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由职业者的那些爱与痛(第2/4页)

其中翘楚当推村上春树。

在那本《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中,他说:“我作为一位真正的严肃作家的生活,始于开始跑步的那一天。”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恪守作息,“系统化”地生活。

写书时,他早上五点起床,工作五到六个小时,吃午餐,下午跑步六英里,之后读书、听音乐,晚九点准时就寝。

有粉丝问马伯庸作为全职作家,每天是怎么安排的?

马亲王回答:早上八点起床,去附近吃早餐,然后去游泳健身一小时,步行去咖啡馆,集中精神写作,除了中途吃午饭,一直写到傍晚五六点,晚上时间陪家人。

可见“规律的作息,和保持身体的健康”,是自由职业者需要直面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由,是指脱离了他人控制的自由,但相应地,自由一旦掌握在自己手里,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自律和秩序来掌控生活,否则便会轻易陷入碌碌无为的惶恐中。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你手里可有能养活自己的收入来源?这个来源,无论是码字、画画、教课,还是卖货、接项目,都不能是拍脑袋临时决定的,最好在你还拿着工资的时候,就已经验证过它可行了。

以我为例,如果我是自由职业,可以考虑的就是写作这条路。但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是为人撰写专栏的稿费,还是出版的版税其实都不足以自给自足。

和写作相关的还有另两条出路:一个是成为网络作家,一个是靠写软文赚钱。

前者有频率和产量的要求,一个已经红了的网络作家朋友给我算过一笔账:如果现在开始铺文,手里最好已经有了十五万字的粮草再开始,否则后期就可能面临断炊的危机。

而软文呢,谈不上真正的写作。软文能带来多少收入,和文章的质量如何关系并不大,有价值的是渠道。

如果你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同时是网红,那么软文费用可能在几万,但这个钱,不是写作的钱,而是买你粉丝点击量的费用;如果你不是网红,只负责“写”这个制造环节,这个费用可能也就是千字几百的价格。

这笔账算下来,其实非常令人沮丧。财务上理性地衡量自己能赚到多少,是让自由职业者认清现实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以现实中许多自由职业者的状态,其实是多元化生存:既写软文,也搞创作,再开个规模不大的网店,如果还有时间再接个零活什么的。

第三个基本问题是有没有做好对自己的保障工作。

自由职业者繁荣的社会,往往是经济发达、贸易自由、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健全的社会。

我在英国碰到过一个女孩子,因为学设计又喜欢做手工,每年靠设计贺卡、包装纸,Etsy上卖点卡片纸袋的定制小东西,就过得很好。

作为一个手工爱好者,我多么羡慕她,但我从未敢想过做手创方面的自由职业者。她所在的环境,社会化分工精细化、法律环境和文化氛围高度尊重创意、尊重版权,她的一张贺卡可以卖到5.5英镑(折合55元人民币),也不用担心有人会骂、会山寨、会偷偷加印。此外她即便今天做着贺卡,也不用担心自己将来生了孩子后子女的教育问题、老后的医疗问题。

而国内我见过的自由职业者,有些生活阅历的,还知道自己去把档案托管一下,去街道给自己缴纳个基本的保险,闲钱规划做个理财;有一些没有阅历的年轻人,做了自由职业以后,就把这些都不管不顾了,仿佛人生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再不用考虑将来怎么办。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还只是门槛级的,真正让我放弃做自由职业者这个想法的,其实是接下来的三个:

第一个问题:如何平衡输入输出?

网上经常问的有关自由职业的问题包括:会与世界脱节吗?社交关系断裂了怎么办?灵感枯竭了怎么办?会不会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