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金子才会发光(第2/3页)

另一个方法,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对方,会怎么反应?

我曾经有过一个很严苛的外国女老板,我特别害怕跟她汇报,因为无论我直接和她说什么,她总能三句两句就把我问住,然后就僵在那里,再灰溜溜地回去重新准备。于是像很多人一样,我的解决方式就选择了“避免直接对话”,改成用E-mail沟通——这下情况变得更糟糕,因为我说话的能力,至少还是优于用英文写作的方式,所以经常洋洋洒洒一大篇,她回一个“你到底在说什么”,就又被骂一顿,弄得我好痛苦。

后来“机智”的我又想出一个新办法,就是我发现自己的mentor,无论和她沟通什么事都很少挨骂,于是我总是求助于mentor来替我去面对她,但老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我还是得弄明白为什么人家沟通就很顺畅,而我的沟通麻烦却会不断。

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观察、比较mentor和我自己的说话方式后,我真的找到了不同:我说话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只是我自己想表达的;而我的mentor从开始切入话题的时候,就找准了老板的“罩门”,每一句都能落到她的心坎上——合作伙伴提了什么建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方的老板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建议意味着什么……

此外如果你扔一个难题给了老板,那么最好告诉她你已经做了哪些尝试而无果,你手头有哪些解决方案以供她挑选,以及你需要她做些什么。

或许有人会想:不就是常规的沟通,至于这么麻烦吗?

这种麻烦还真的有其自身价值所在,它逼迫你必须用更高层次的视野看问题和思考,并且逼迫你搜集更多的信息,以备沟通时使用。

现在想来,当初的那份工作的收获,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沟通获得的。

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间,其实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背后高度不同的思维重点——当我们适应了这样的沟通方式之时,其实也同时步入了更高境界的大门。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沟通要有目标,而“达成一致”仅仅是目标之一,如果在沟通后能达成一致,自然是最好的目标。但并非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唯一”的目标。

比如在你口若悬河地说了半天后,对方告诉你,这就是“规定”,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那么显然,最理想的目标是无法达成了,但如果你能进一步沟通,知道规定具体是什么,除了这个规定外,还有哪些其他规定,那么其实也是一种收获——你获取了比先前更多的关键信息。

再比如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电视上两个名人骂战,如果两人势均力敌地理性辩论,那么自然是最精彩的,而许多骂战却是:两个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明明无理,却巧妙地博得了大众同情;那个本来有理的,却因为说得不够“策略”反而处于下风,被嗑瓜子群众的口水淹没——这也是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说”和“说什么”的目标。

大部分情况下,名人之间的对战,目的都不应该是说服对方,而应该是赢得第三方的支持。

“不会说”的人可以从模仿开始学起,但最终还是要“做自己”。

此外,模仿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你某项技能明显落后于他人时,在我看来,模仿是最佳捷径之一。

然后这样的捷径是不能一走到底的,你总会遇到瓶颈,可能是模仿对象和你压根是两种类型的人,可能你们根本就不在一个高度上。

那些表面的技巧,其实是“术”的部分,这些是跟谁学都无所谓的;而瓶颈,其实就是如何将简单的“术”,融合到“道”里的过程。

你可以依然做一个踏实、不轻易开口的工程师——但每次开口,都必然如剑入鞘、一剑封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