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喝过名人鸡汤,却拿不到成功通行证(第2/2页)

超级大佬们的成功,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其说他们是完全依靠自己,赢得了今天的局面和地位,倒不如说很多情况下,是时代选择了他们,必须要放置到时代语境下考虑,要结合这位名人自己的人生阶段,才能体现应有的含义。最令人迷惑的事情,莫过于一个人给你好的建议,却做出一个坏的示范。但很多时候,这个示范和做法放在当时的语境下看,才是正确合理的,可如果不加分辨地照着模仿,就是傻而天真的行为。

因此,看名人的演讲和文章,千万不要盯着套路和结论看。名人“鸡汤”里重要的不是所谓的“干货”,而是他们如何去思考和应对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穿越时间壁垒的万能药。

比如先前那个例子,我们知道了吴晓波的底气,来自眼光和投资策略,那么这些又是怎么来的呢?

吴晓波买的那个岛,与其说购买,不如说是一次性付清五十年租赁使用权。回溯到吴晓波买岛的时候,房地产远远未被炒热。在淳安去承包一个岛然后养经济作物是常见做法,而且吴买的那种山林地的岛根本没人瞧得上眼。

吴晓波作为财经作者,自己是这么分析买岛这件事的。当年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土地最值钱,房价处于上升通道,所以他坚持投资房地产相关的产业,才有了购买决定。然后他向国家农业部政策司征询了意见,得到肯定答复说“国家鼓励私人购买山林用地,只是不鼓励炒卖土地”才去投的资。

这说明至少三点:第一,那个时候,仅三十岁出头的吴已经具备了可供投资的第一桶金,这是他勤奋工作得来的;第二,过往知识的积累之外,还有价值人脉的积累,保障了他前瞻而大胆的投资眼光;第三,时机很重要,如果他再晚四五年出生,大规模的圈地热潮已经开始,那么即便拥有资金和眼光,价格已经疯狂涨上来了,即便行动一样,也不可能有同样好的效果。

社会学里有个非常常见的谬误就叫“事后归因”。

世人看到名人做了ABCD的努力,后来成功了,就得出结论说ABCD的努力造就了这位名人。其实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只有结合了无数的条件、假设和限定后进行推导,才能得出某个结论。而一件事物,往往看上去越简单、越鼓舞人心,轻松效仿后就能成功,它的价值反而越低。你很难通过一刀切的经验,获取领先于他人的能量。

————————————————————

(1)  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缩写,指公对公的业务,也可以理解为针对公司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