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爱 播种光明(第2/3页)

一个人沉浸进自己爱做的事情里,浸得深了,会有一种归宿感。因为他的气质、性格、思维、习惯、情感、体魄……都从中得到了最好的发挥和舒张。他从中体验到了持续不断的创造的幸福,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的心灵在这样的工作中是浑然一体的,不会分裂。若一个人老是被强迫着做自己不爱做的事,并被告知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他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心灵得不到舒展,用自己的手做着与自己漠不相关的事,他一定会处于阴郁、压抑、憋闷、痛苦的状态中。不仅做不好手边的事,长期下去,心灵也会变得扭曲而畸形。我们仅仅关注身体的残疾,并予以同情,却几乎从未关心过心灵的残疾。我们仿佛并没有心灵健康这样的理念。在我看来,绝大部分人都有着相当严重的心灵残疾。他们被环境伤害,被身边的人伤害,被自身伤害,又不自觉的将自身被压抑的创造力转化为破坏力,施于这个世界。许多人的心灵本身已糟糕得不可救药,自己却浑然不觉,甚至还洋洋自得,一副末日狂欢的神气。

再往下说就扯远了,就此打住。我想说的是尽量让一个人性之所至,做自己想做的事。它的重要性远远比我们所认识到的要大得多。把自己的天赋,把这独一无二的“自我”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便是天才。天才并不神秘,我们以为他们高高在上,是因为我们被遮蔽了视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震撼世界的天才,只要让他拥有充足的阳光、水、空气和养料。

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对一个正在寻找“自我”或发展“自我”的孩子来说,我们要做的,便是满怀爱意地把世界敞开,然后,看着他,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未来。

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

小孩子对语言的学习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个为什么。他张望世界的黑眼睛里充满了惊讶。几乎每件事物都是一个谜,他们要寻求谜底。这是快乐的游戏,也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中,知识开始了传播。每一个“为什么”都是被他们的小手推开的窗子,他们兴奋地望出去。他们看见天是蓝蓝的,水在流动。这便是求知,便是学习。

其实哪里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呢?对外界的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抽象事理的理解,都在对问题的回答中得到回应。学习,归根到底,便是一种敞开内心的吸收。除了那些黑暗的、邪气的、让他们从本能上感到恐惧的事物,孩子的心面对其他一切都是敞开的,甚至包括神秘的、超出世俗和常规之外的事物。他们毫无功利地,自然地,平静地,不知不觉地吸收着。和身体的吸收——需要吃喝一样,精神的吸收——学习,也是出于本能。从没有哪个孩子是因为有人教才学会问为什么的。这种能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在提问时,在学习时,孩子们是快乐的,精神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长久的愉悦。

孩子们进学校后对问题的热情会明显下降。他们甚至会从无一不问变得一无所问。我想这不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得到了解答。小时候我也曾被告知在那个叫学校的地方能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当我真的背着书包,走进校门后,等待着我的,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死板的管治、机械的训练和洗脑般精神的折磨。我一直认为,正是这种管治、训练和折磨让孩子们失去了他们的问题,失去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寻的乐趣。学校是一个斫丧性灵的地方。帕斯卡尔发明那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定理时才十六岁。当时有记者说他之所以是个天才,因为他七岁就离开了学校。许多人把这个评论看作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戏谑,我却认为它很严肃。

家长注意孩子的衣食饱暖,却很少注意孩子所提的问题。回避和敷衍是他们常用的方式。这真愚蠢!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天真的问题,更是一颗幼小、透明、活泼的心灵。这颗心灵正不沾尘埃地敞开着。对成人的世界他们几乎还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尊重怎么写,甚至连尊重的意思都搞不清楚,而他们需要尊重。对问题的漠视和回避也是对他们心灵的戕害。这种戕害无声无息,甚至连孩子自己都感觉不到,更表达不出。精神的疼痛比肉体的疼痛更隐秘,也更深入。然而它一旦发生,就会留下痕迹。孩子受到戕害最大的地方无疑是学校。在那里,问题不能随便提,句子不能随便造,作文更加不能随便写。一切都要合乎规范。一切都要在模式之中。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成长所带来的愉悦,都在上下课的铃声和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中消失殆尽。书包在加沉,眼镜度数在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