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战后时代的霸权合作(第3/25页)

二战结束时,按照第三章所讨论的构建霸权的每一个关键因素,即从制造业的生产力,从对资本、市场和原材料的控制而言,美国毫无疑问已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美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获得如赫希曼(Hirschman, 1945/1980)所指的“影响力”,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价值的物品。美国的影响建立在三种主要的利益机制上,而它的盟国正是通过这些以美国为中心的机制来获得收益,并服从美国的领导。

1.设计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以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的自由流通。这意味着美国必须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管理国际货币体系,提供充足而非过度的国际资本流动。

2.提供各种商品的开放市场。美国积极地采取措施削减关税,并且在消除歧视性限制条件上走在前列,尽管它也容忍欧洲国家采取地区性歧视措施,并容许欧洲在美元短缺时期保持暂时的各种壁垒。

3.保持石油价格的稳定。美国及其石油公司从中东为欧洲和日本提供石油,并且在出现危机情况时用自身的石油来保证供应,如1956年到1957年所发生的情况那样。

传统上,一般将贸易与货币联系在一起,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美国的政策制定者相信,他们需要建立一个国际贸易与金融的连贯一致的模式。他们特别认为,基于非歧视原则,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国际政治经济的努力,依赖于在国际金融中以稳定的汇率保持货币的可兑换性这样的条件(Gardner, 1983)。贸易和金融一向被认为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基石,美国在这些领域竭力寻求建立以正式条约和制度框架为特征的国际机制。至于在石油领域确立必要的机制,依我的猜想,是因为直到1973年,美国才开始将稳定的、便宜的能源的获得视为国计民生的大事。

将贸易、金融乃至石油问题集结成一种三角关系,这是并不常见的。但石油多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原料,而且它对于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增长特别重要。美国所寻求的开放、非歧视性的货币和贸易体系,依赖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这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必然也依赖于能比较容易地以合理的价格从中东进口石油。从物质含义上讲,石油处于美国霸权再分配体系的中心位置。在沙特阿拉伯,以及在海湾地区的其他国家(程度上较小),主要的美国石油公司都从美国与石油生产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在美国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获得利益。大部分的中东石油并不是流向美国,而是以低于替代品的机会成本价格运往欧洲和日本,这些价格甚至低于美国国内的保护价格。虽然美国没有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石油机制,但石油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

二战期间以及战后,美国不但努力在金融和贸易领域,而且在石油领域也寻求建立正式的国际机制。三个最初的努力都失败了,至少从短期来看是这样。美国面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期的软弱以及1946年《英国贷款法案》(British Loan)失败的现实,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支付联盟(European Payments Union)的建立,并最终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重建了国际货币机制。美国通过支持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来补偿国际贸易组织(ITO)的失败。但是,在石油领域,参议院最初想建立一个多边条约的努力并未成功,反而增加了美国政府对国际石油公司以及它们所控制的国际机制的依赖。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国内政治的因素在导致出现此种结果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既然在石油领域并没有建立起有广泛成员加入的国际机制,这个问题对第二部分所提出的理论就构成了挑战。我们在第二部分曾指出,一个霸权国应在政府间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机制,以便于控制其他国家的行为。但是石油问题上的事例对该说法来说却构成了一个明显例外。美国领导人努力寻求建立那样的机制,但仅仅由于国内石油工业而受到阻碍,这个事实表明,美国政府——至少是其行政机构——的确具有我们理论所预测的那样的动机,但是,因为国内政治因素的介入,使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