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第九章 拜师人间帝王僧(第2/5页)

朱瞻隆下定决心,毅然上前逼视着老方丈说道:“皇伯!你是太祖选定的继承人,大明建文天子!那朱棣一脉得国非正,这江山实则都是您的。”话语中带着迫人气势:“待小侄起兵之日,你登高一呼,不说闻风景从,那外围诸藩,也不敢冒然与我对抗。平定天下,有赖皇伯助我。”

孟义山惊呼出声!这老和尚竟是建文帝,那个被燕王推倒龙庭,流亡四十年不知所踪的朱允炆,朱元璋的亲孙儿。

他逃出京城后的行踪在民间江湖众说纷纭,没想到在白马寺做了和尚。

朱瞻隆这番惊天动地的话说完,转头对孟义山厉声说道:“你都听见了,如若泄漏此事,本王必杀无赦。”伊王凶狠的样子没吓到老孟,倒把小朱安骇得面带惊恐,连退了两步。

朝廷四十年来从没放弃对建文帝的追索,这位废帝的号召力还是十分巨大的,等于扎在当朝皇帝心头上的一根芒刺,不除不快。伊王城府很深,刻意在老孟这个外人面前揭破了广钦,就是他伯父建文帝的身分。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气氛,如果老孟泄密,建文在此的消息被朝廷知晓,广钦就要再次亡命天涯。要是答应了伊王,帮助他举兵,就会处于朱瞻隆的庇护之下,危险性大大降低。

朱瞻隆的一番话十分巧妙,给方丈找了个大麻烦。

孟义山心知被伊王利用了一把,暗中狂骂朱瞻隆的祖宗,起身说道:“方丈放心,老孟自有分寸。王爷就是不说,我也不会漏出一个字!”立即表明态度。

广钦的眼光亮了起来,盯着伊王说道:“瞻隆,我不会答应你写什么檄文的,在二十年前,我或许还会找朱棣的后人报仇,现在和尚可没那个俗念了。”

老方丈的眼光迷蒙起来,慨叹道:“我离开京师这些年来,不必操心邦国社稷,也不必提防龙子龙孙们为争帝位而互相算计。行住坐卧,没有束缚;饮食睡眠,平实安宁。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十年,余愿足矣,不想再回到那个是非圈子。”

朱瞻隆动之以情,又竭力鼓动了数次,方丈干脆把眼睛闭上了,态度决绝。

伊王见事不可为,也只得打消了礼请之念,对这老僧还不能逼迫。建文帝能在朝廷缇骑与锦衣卫追索下逍遥四十年,一身武功深不可测,真心不从再来个一走了之,谁也留不住他。

对这位皇伯,伊王还是有些情分在的,不欲将他逼走,长叹了一声,说道:“方丈既然无意,小王不再多言,那就托付您最后一件事。”拉过小儿子朱安,说道:“给方丈磕头。”

小王子懵懂的拜了下去,广钦急忙把朱安扶了起来,询问朱瞻隆道:“你这是干什么?”

伊王动了感情,发自肺腑的说道:“我前日被人刺杀,触及了心中隐忧,小王将要举事,万一有个不测,安儿身在王府,恐怕会误了性命。”

朱瞻隆有些难以割舍的看了看朱安,说道:“想把此子托付给大师,从今日起就叫他住在白马寺,避开这个多事之秋。三年后再让他回来。”伊王对起兵后的结果无法预测,万一败亡,也想给爱儿留条后路。

朱安都快哭出来了,要他和娘分开,与一群和尚住在一起简直太可怕了,有心想求父亲,却不敢出口,他知道伊王决定的事,断然不会更改。

广钦为之恻然,动容说道:“难得你一片爱子之心,就让小安儿留在这间禅院,由我亲自教导吧!”

伊王喜出望外的说道:“大师曾为人间帝王,文事武功岂同凡俗,那是小儿天大的福份。”又按住朱安要他磕头。

老孟心道:“我这徒弟成了磕头虫了。”

又叙谈了一会,话题转到了前面求粥的百姓,广钦方丈担忧的说道:“关洛一带,今秋谷物本就欠收,再加上场这场大雪阻隔,恐怕会发生饥荒,百姓们要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