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言之不入,罪实在予(第2/2页)

戳个印鉴,连虹桥上的乞儿都会!

显然官家很符合李纲对于明君的认知。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看着这转手了一道,从地方到汴京,再从汴京到地方,看似麻烦,消耗很多,但是却十足的有必要。”

“乃是夏与商之根本差别,家国和国家之差别。”

赵桓早就对这个家国、国家的课题研究过,还是当初西夏联合金国,在天德州作乱之时,赵桓研究西夏国号的时候,和李纲讨论过此事。

当时赵桓非常疑惑,为何自周越一千八百余年,未曾出现过任何一个以夏为国号朝代?

根据赵桓的了解,仅有一个西夏和李自成进京,建立了短暂的大夏以外,再没有了夏的道统。

然而西夏,是大宋对党项人政权的一个称呼,实际上,人家自己叫自己为邦泥定国或者西朝,也不是继承的夏的道统。

当时李纲就跟赵桓解释过西夏名字的由来,并且还解释了下什么是周礼。

家国,就是诸侯分封,国家就是现在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哪怕是顺序稍有不同,其意义大不相同。

遵循周礼,其实尊的并不是那些繁文缛节,而是遵循的一种社会礼仪规范的制度。

“这么一说,朕就明白了。”赵桓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他只是想对三冗问题进一步改制,可是自己这个看似机巧的方式,其实贻害无穷。

李纲看了看空白的史官的位置,笑着说道:“官家,臣有一言,眼下大宋军卒骁勇善战锐不可当,攻城略地,仅用三年平辽!”

“而此时岳将军于河套威震西夏,西夏人闻其名丧胆而逃!这一切都是自官家登基以后,与种少保商议而定的均田征兵制有关。”

赵桓听到李纲说这件事,就是一阵美滋滋,到底这世道因为自己变好了几分。

“可不敢这么说,金国还有一息尚存。”赵桓美滋滋的说道。

李纲好以整暇的说道:“大宋军队,当得起骄兵悍将这四个字。”

“可是一百六十年前,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五十三年,十五个皇帝,五个朝代,当时军卒,也当得起骄兵悍将。”

骄,马高六尺为骄,悍,骁勇勐烈是为悍。

骄悍都是褒义词,骄兵悍将这四个字,也就是五代十国之后,才变成了一个中性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了不同的含义。

李纲何意?

“但是官家,臣从未有过一次向官家提起提防军卒之事,而大宋朝臣们也未曾上过此类的札子。”李纲俯首恭恭敬敬的问道:“是朝臣们都没有了重文轻武的老毛病了?那朱国丈含恨离朝又怎么算?”

“大宋文臣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变,只是他们不担心会出这档子事罢了。”

李纲这一说,赵桓才有点反过劲儿来,好像真的和李纲说的一样,没有人上谏说防止军卒叛乱这回事。

有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