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兄弟+昭仪(第4/6页)

李承乾:你们很不尊重太子。

孔颖达:太子就没干值得人尊重的事。

管仲最近赚钱赚的太多,觉得腻,正打算散一半的家财。顺便参合此事:皇太子承乾业已成年,还需要人当做小娃娃来哄吗?话是好是坏,你分辨不出?孔颖达,长在军中和长在深宫中的人一样吗?你欲教明主,就不该拘泥于方式。只要不花钱不杀人,爱听赞誉大可以投其所好。(骂你是为你好。你傻啊你夸他两句能咋?)

争论双方没有见面争吵,因为现在拔刀杀人会被判重刑,称心好说歹说把李承乾劝住了。他们都写了文章,贴在太学的围墙上。

这围墙专门是用来百家争鸣的,谁有好的见解诗作都可以贴上去,每个月清理一次。每次新贴上去的文会有无数人跑去看,好的就抄下来,书馆也派人去抄,抄够一本文集就开始卖钱。

自从引发热议之后,无数人各抒己见,参与其中。虽然主流思想是尊师重道,但是谁挨打谁疼,尤其是挨完打后来发现先生纯粹出于私愤和厌恶打人。

太学祭酒刘秀以及其他大儒、教师纷纷跟帖。

热心太学生在茫茫一片白纸黑字中,找到始作俑者的新文章,用红笔在上面标出‘主贴’,主要就是这俩人的帖子引发议论。

很快就有人嘲讽:李世民做的表率,遭的报应。

还有人说:我要是敢这么说话,早就被我爹按在地上拿鞋底抽嘴巴了。真是惯的。

李承乾:杀了你们俩。

然后他遭到了群起而攻之,太学里特意抓了两个违纪的学生,站在墙边审贴,纯骂人不探讨道理的不许往墙上贴。敢动手就把一罐浆糊都喝了!

粘东西的浆糊是面粉打的,一勺面粉几乎可以加半瓢水,会加一点盐和冰片来增强质量,调稀一点就是装裱字画用的浆糊,不论是画心和绫子的托纸要用浆糊来粘,托好之后粘和好,铺上覆背纸的时候,用的也是浆糊。浓稠一点可以用来粘布料。那味道黏糊糊又咸又凉很奇怪。

李泰刚死下来,没人接他,被卸在都城外边,被城外的沙雕图吸引了,过去看了一眼,惊讶。沙雕的精美程度很普通,但不被人注意的昏君都被雕刻了下来,而且有些人的相貌和书上一模一样,甚至更顺理成章一些。这沙雕苑简直是一本立体的‘昏君史’,木牌上的介绍言简意赅、句句如刀又写的清晰详尽,这不出自人间任何一本书——他看过所有的书。

颇有些佳句,值得摘抄。

“拿纸笔抄下来。”

呃,我的随从呢?

他用了好几天时间,勉强学会了如何过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吃完饭自觉主动的付钱别被人掐肥肉。弟弟给他的葬礼规格挺高,哎,雉奴是个好弟弟,这些钱大概够花几百年,不养文士和家仆真的很省钱,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花钱也有限,看上一套书,如果原先就买了让人搬回去,现在也买了,自己跑了八趟搬回家,对于那些身上脏兮兮的力工挑工太不放心,八趟之后累的第二天躺了一整天。想起母亲,现在或许可以相聚,她会伤心的……让阿耶哄她吧我不去挨骂。

然后去太学旅游,围着这贴了帖子的墙看了很久,写的都很好。还有些供人免费阅读的书籍,以及只要出示洗的干干净净的双手就可以进去看书的藏书楼。

这里的氛围非常好。青年人中年人,还有穿花裙子的小姑娘、美貌妇人都在一言不发的读书。

“那胖子真够胖的。”

“可能他家是卖饼的,没买光的都给他吃了。”

“你说的是人话吗?”

“我看那胖子颇有贵态。”

“那是,穷人哪有钱吃胖啊。”

“闭嘴,书不好看吗?你是饿死的吗?”

“是啊。”

“……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