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及时的补全了。(第2/5页)

召见大臣时叫他带孩子进宫,看着好看抱起来聊聊,这都是常有的事。聪明伶俐、举止有礼再加上博学多才,六七岁熟读诗经等优秀成绩,这些小男孩特别可爱。

敬宗以上的皇帝们开始互相攀比,谁把二三十年、三四十年后的优秀大臣抱到膝盖上玩耍过。

李湛等兄弟三人相信自己抱过的小孩里也有不少能臣猛将,只是还没长大。

李亨:“如果可以算上成年的”

众人纷纷叫停:“李泌不算。和李泌一起睡过觉的皇帝太多了。”

历仕四朝!和哪个皇帝没彻夜长谈到倒头就睡?

算来算去,如果算上成年的名臣,那还是太宗的最多。行军打仗时睡在一个帐篷里就能算。

如果只算未成年的,那么李隆基抱过的神童最多,谁让他专门选拔过神童呢?

玄宗得意洋洋的摇了摇扇子:“想当年……”想当年我选拔神童就是为了好好培养,等到我老的时候留给子孙,怎么渐渐的都忘了呢?沉溺歌舞实在是太轻松了,轻松的东西反而是最难的。

都不如李忱,见到美貌的歌姬爱不释手,又恐怕重蹈覆辙,送出宫去都控制不住会思念她,索性赐死。虽然有些薄情,倒可以保证皇帝继续勤政。

“人要是一辈子都能保持初心不改,保持最优秀勤奋的状态,实在太难。”

玄宗的感触发自真心,但话一出口,众人做鸟兽散。

……

李忱,享年五十岁,服药中毒而亡。

他仰慕太宗和魏征的传说,特意找来的魏征五世孙都没能劝住他。

除了李炎黑着脸不愿意搭理这位叔叔之外,其他皇帝对于他的执政不想问,除了没能抑制宦官,让宦官矫诏立长子为皇太子之外,其他的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就看长子能不能行,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具体执行看个人能力。

有太宗那一本规范指南足以,具体执政完全看各人的毅力。

只想问一件事:“你为什么要服丹药?死了几个皇帝你不知道吗?”

“咱们李唐皇帝一定要前仆后继的跳进同一个坑里么?”

“汉朝全纵欲,唐朝全服药。”

正挑剔着这些话,忽然看到远处的杨广云淡风轻的走了出来,晃了一圈,又淡然走了回去,不由得疑惑。

在远处,刘邦、杨坚、李渊和李世民这三家开国皇帝正在聚首密议。

李忱:“……”

因为我觉得我找的这个炼丹师比你们找的靠谱。

真心话。我知道你们都是服丹而亡,但是!丹药没错!道士炼丹也没有错,错在你们识人不明。

现在的结果,只能证明我选的道士也不好,真正优秀的道士一定都在山中潜心修炼,不愿意进入红尘俗世。

再拜谢罪:“是我愚昧。”

这话一说,别人就再不能说什么。

李忱此后的日子里,生死如一,严格遵守礼节,继续保持少说话多努力的谨慎生活,主要是侍奉母亲,每天早晚去父亲那里问安。

新君在唐宣宗的诗‘海岳晏咸通’中选取年号咸通,好像还记得父亲,但他很快就开始疯狂的宴饮游乐,每天不离音乐,随时进行一场‘大唐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旅游。

每天都有几千人做好准备,等着陪皇帝出门。

李忱关起门来算账,算的痛心疾首。

他连给儿女花钱都舍不得,还严厉禁止女儿发脾气,小心翼翼的维持唐朝圣明天子的样子,非常艰难。

……

每一个皇帝都恨‘帝镇’这个鬼设置,最后的矜持和对天地的敬畏是没骂出声,饶是刘邦这样善于骂人的人,也不敢指天唾骂。

一个人是希望后来者和自己一样倒霉呢,还是希望自己为后来者抹去艰难险阻呢?对方不仅不信,还不会感恩。

从始皇开始,恨这个制度最终到无可奈何的接受,但到现在为止,嬴政就没动过要废黜这个制度的念头,还觉得很有必要。让后来的新人受点苦,这点苦头绝不可能磨灭他们的野心、性情和才干,但能让皇帝冷静下来,反思自我,以及令人愉快的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