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神鬼+宋朝(第2/4页)

刘彻满意的搁下定金,携玉盒回到帝镇,看看金灿灿的博山炉,现在烧的是长孙无病所赠的香饼,唐朝的香和汉代的香不一样,很慵懒,有一味香料里甚至含有胡椒,烧着香看书就饿了,也可能因为当时看的是《韦巨源·食谱》,详细描述了烧尾宴上精致的菜肴,虽然把鸡蛋鸡肉浇饭叫御黄王母饭有点过分,可是写的好像很好吃。

随手抓了一个香饼扔进香炉里,又出门去随手抓了一个唐朝皇帝叫他通知所有人都来。

穿圆领袍的必然是唐朝皇帝,汉朝皇帝坚持大汉衣冠不改(除非情趣)。

李隆基正在凝望仿若坟茔的假山,回忆自己在人间的陵寝,还有自己的妃妾大臣们,他这些年都在一遍遍的回忆当年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朝廷官员的理由,怎么想,这些人都不是废物,他们有不当之处,可是哪有更好更合适的人呢。看书之余,分析时局,有很多事好想是命中注定的事,或者说,时局所致,大势所趋,不论如何都会这样。仕宦占据百姓田产,土地兼并这种事,难道能控制住?不能,就会有农民谋反。藩镇为什么强大?必须防备周遭外敌,除非皇帝始终是最能征善战的将领,否则这些人早晚要反叛。但是呢,谁家皇帝培养太子能按照兵马大元帅的标准来培养?从小教他兵法战策?年纪稍长就送去带兵打仗……然后最危险的是皇帝吧?

皇帝真惨啊,后妃只想杀皇子,儿子想篡位,大臣想篡位。要靠想篡位的大臣抵挡想来抢掠的外敌。这他娘的就是大势,即便是皇帝,能做的事同样有限,越想越愁。

正在这里愁肠千回百折,忽然被人抓了一把,吓得他下意识的摆出一个防御的架势,一阵无语:“你看清楚,是我。”

刘彻:“哦,你叫别人通知其他人都来见我。”

李隆基看了一眼远处正在一起读书练字的皇帝们:“行。”

刘彻:“还有一件事。”他掏出袖子里的印章,无可奈何的看了看,这里有一个新增的功能,两个镇子可以进行‘艺术交流’。但要用不同的印章来开门。他当时是一时口快,说现在没有人管理印章,多了不好找,自己屋里有一箱玉印金印。阎君真的很实在,把镇长的印章要回去,在另一面刻了符文。

这要是以后在多几个管辖范畴,恐怕自己也要和独孤信一样,揣个球。

真是丢人,那个皇帝会在一个印章上刻两个印文呢?方便和好看真是不能共存。

他黑着脸掏出印章,随手揪了一片树叶,哈了口气,拿印章侧面印了一下:“去吧,你可以和李存勖探讨艺术了。”

李隆基去探讨的当然不是艺术,而是郭荣以后会来那边,他紧急提拔的赵匡胤如何?幽州燕州能不能夺回来。幽州燕州比起尊严问题,更重要的是战略问题。可以作天然屏障的八百里太行山就在其中,以前可以以山为屏,抵御敌人,当年唐朝廷累次派重臣出任幽州大都督,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后来也改成节度使了。自从割让之后,需要在平地上面对辽国,难度增加了何止一倍。

聊来聊去,钱缪忽然叹了口气:“现在倒是有个好消息。”

“请讲。”

“我听说如今的辽主也近似于昏君。”虽然咱不沉迷于戏曲艺术,但辽国推崇汉学,也吟诗作赋,说不准他们也会有一位辽主和你们一样,沉迷于唱戏呢?哎,那还不行,辽国的皇后都可以代劳,算是备用的皇帝。

众人一阵沉默。

出发点不同,但不约而同的岔开话题,石敬瑭:“如果有一匹马,我能酿马奶酒。”

李存勖:“我对唐明皇的羯鼓向往已久。”

李隆基:“听说你有全套的乐器,可否一观?”

刘知远:“要是再有三百年乱世,不知道还有谁愿意去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