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第3/5页)

扶苏直接把他薅到水里:“这都是跟谁学的,少听些戏,尽是痴男怨女纠缠,太无趣了。”

武媚娘往镇子里看了看:“里面不打了?我来晚了?”

“晚了大约有半日,父子已经和解了,关系好着呢。”

“哎,这有什么办法呢,他要是死在京师中,咱们还能早点知道。”

“你知道的总比朱高炽早一些。”

“这倒是。”

皇帝们依次都回去了,本想看激烈的父子冲突,结果啥也没赶上。倒是之前就在镇中驻留的人看见了,刘彻给简述了过程:“父子俩玩了一会摔跤,就和解了。对朱允炆大概是怒其不幸哀其不争吧。”

李治微微一笑:“一个皇帝落得个不争的评价,且慢”

武媚娘知道他的心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朱允炆若真是不争,何来靖难呐。他明明是不争气。武帝为了押韵,削了一个字下去?”犯不上像那些文人那样,为了押韵不择手段吧,你到现在也不喜欢被格韵拘束,依然是随性做歌。

刘彻摆了摆手:“我没那么无聊。朱允炆面对着朱棣,唯唯诺诺,不敢怒叱,不敢明枪暗箭的进攻,莫说是朱元璋这样的脾气,即便是我这样好的脾气,也受不了。”

朱允炆没想搞成这种当面唯唯诺诺,背后重拳出击的样子,只是祖父的态度令他猝不及防,本想恭恭敬敬的等祖父母训示过后,才该是自己说话。燕贼那一跪,本以为他要认错,没想到敢把明太*祖掀翻在地,怎不叫人胆战心寒。以前他稍提异议,就觉得自己非常大胆,熟料竟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明太-祖动手。他实在是被吓住了。朱元璋要他上去搏斗时,稍一迟疑,没想到机会又一次转瞬即逝,事后再说自己敢,倒是有些可耻。

他的妻子马氏低声安慰了一会:“如今虽不能报复他,燕贼虽然势大,但在这里,他也不能报复你,各自相安无事罢了。他迁都这件事,动摇天下之本,究竟是成是败,还未可知。”

原本各地给南京缴税、转运钱粮都很方便,水路四通八达,当地也很富裕,现在迁移到较为贫瘠寒冷的北方,额外多出了很多财政支出。还有一点,天子在南方,北方乱,天子在北方,南方乱,只要他们乱了,就是朱棣的错。

朱棣试图拒绝老爹,各种建筑类书籍虽然描写的很全面,他也大概记得奉天殿的图纸,那也不能再来一个朱高炽,凑齐四个人就开工啊!!这又不是农村盖房子,有四个男丁就能搞定的事儿,奉天殿之高大雄壮,来四十个工匠也做不完,而且在观察了整个帝镇的木柴之后,只有几个果树还算够粗够高,那要锯断也得把人累死。

朱元璋摘着橙子,不容质疑:“可以稍稍削减、变小一点。现在都是鬼,不怕房倒屋塌。闲着也是闲着嘛,你又不晓得农桑,现在又不用打仗,只剩下盖房子这一件事。”

朱棣:“前些日子还在亲征漠北,一眨眼的功夫就回归田园生活,真叫人无所适从。”

朱元璋丢给他一个橙子:“适应就好了。别的不要,简简单单的,可这这五亩地来个奉天殿就行了。又没让你在这里搭建整个紫禁城给你爹娘住。”

朱棣无话可说:“我尽力而为。”真是对我给予厚望!幸好没说要我复制整个紫禁城,唔,换言之,没有后妃和宫女太监居住其中、百官百姓领略威严,要那么大的紫禁城有什么用呢,捉迷藏么。

他出生在应天府,大明建国的七年前。

十岁那年,洪武三年,开始出任官职。但是兄弟们都被老爹进行军事化管理,除了练习摔跤和骑射之外,还要穿着麻鞋出城远足,年纪渐长才开始用兵器。小孩子们摔跤更安全。

马秀英笑盈盈的剥着毛豆,也不劝,打算等开始干的时候再劝。现在不过是通过折腾人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正如朱允炆违背了祖训,而朱棣打出的旗号是恢复洪武年间的制度,别人怎么看她不清楚,朱元璋有点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