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忘机(第8/12页)

这时,却见赵无极也游至距他不过三尺之处。他两人全身浸在水中,俱不肯冒出水面。那赵无极咧嘴对他笑了下,双手不住冲骆寒比划。骆寒还不明所以,却见赵无极已向下沉去,盘膝坐向水底沙地上。他双足叠加,把齐眉棍向江底一插,伸指在江底沙地上写道:“坐。”

要知长江之水本就湍急,加上水的浮力,想这么随随便便在江底安坐实在是件大难之事。骆寒一哼,知赵无极要和自己比静力,也沉到底,自顾坐下。他坐的姿式与赵无极却不同,不是盘膝,而是一膝平放,一膝竖直,赵无极一愕,知骆寒这别是一路练气法门了。

只见他又伸出一指,在水中沙地上划道:“咱们较量较量气息如何?看看谁比谁先奈不住,气长者胜。看谁忍不住要先浮上江面。”

骆寒知道,其实赵无极露的这手最难的倒不是水底静坐,而是他在江底沙滩上写的那几个字。水冲沙走,江底沙滩本来一惯平滑如镜,要想在这水流中在这沙地上写字并让人看到字迹,那确是非同小可。非得苦修数十年的先天真气才办得到。其实赵无极这下入水,也是事先算计好的。他知骆寒的武功路数近于轻俊偏疾,在岸上,除了袁老大外,不知有几人能挡得他一剑之锋。当年南昌腾王阁,骆寒年仅十四,自己就在阁外船中远观过他与江船九姓中人的那一战。那一战至今在赵无极所目睹过的江湖高手百余战中,也当得上“观止”两字。这十来年过去了,骆寒想来更有进益。

但在水中就大不相同了,以骆寒身法之“轻”,只怕难于在水中定住;而其剑势之“俊”,有了水的阻力只怕也难以英发;至于“偏”之一道,在剑中本为奇招,但江水之流、瞬息万变,带动剑锋,起落之间,只怕差之毫厘,去之千里;而论到“疾”,有这水的阻碍,想来也必大打折扣。

而他自己,自幼勤修“鼎鼐功”。这门内功宋太祖号之为“当朝一品”,视为宗室之宝,自然也就非同小可。这气功出于道家。当年陈抟老祖就是以此功秘诀三百一十有七句换得太祖皇帝华山一座。这门功夫外求其重,内就其虚,而其宗旨要窍,则归于“上善如水”四个字。这四字原出于老子《道德经》,只此四字在鼎鼐功歌诀中就前后往复出现不下三十余次。赵无极对这套功夫勤修颇苦,私心忖度,陈抟传这套功夫与太祖,绝非只为换一座华山那么简单,只怕是以武功为谏劝:上善如水,上兵伐谋——关连的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所谓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

赵无极对付骆寒这招,真可谓“以己之钝,挡敌之无锋”,正合了道家武功的大关旨。

只见赵无极这时又以指划字,笑书道:“你敢不敢?”

却见骆寒眉毛一挑,他在水中无法说话,内力修为也不是赵无极这淳和丰沛的一路,难以在江底沙地上成字,却猛然出剑。他并不是用剑在沙地上划字,而是伸臂在水中挥转,随他剑势,他剑尖上漾起丝丝尖细水纹,仔细看去,却也成字。却是——“比吧!”

赵无极一笑,调了一口气息,双目微垂,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竟打起坐来,似要在水底坐上一年一般。

他这门内功基于道家紫府先天真气。道家功夫原以自身为一宇宙,其中之呼吸吐纳远非常规。练至极处,皮肤每一个毛孔都可以与外界互纳吸吐。只见赵无极坐到后来,腰间腰带在水中自动松开,一身衣服也在水中飘散,看上去宽松舒适。他的眉毛随着气宇的调息也渐渐展开,面含微笑,肌肤松弛,很快已进入物我偕适之境。细看他皮肤四周,竟似有极细微极细微,肉眼几乎难见的气泡轻轻泛起,随生随灭。他本来神貌平常,又是一身渔夫打扮。但功到深处,只见江水之底,微光之中,赵无极须眉飘拂,衣裳轻畅,其形其势,隐现一派宗师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