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九回 茶马古道(第2/3页)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与云南接壤的西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因此藏人的寿命往往非常短暂,活过五十的就算高寿了。

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

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滚龙寨就建在这茶马古道的边上,这座位于点苍十几峰里的沧浪峰的山寨,背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洱海,山下则直达那茶马古道,地势险要,通向山上的三道山寨门,其中有两座都是座落在两峰的吊桥之间,易守难攻。山上的高处和岭近的几座山头上都设了烽火台,一旦在茶马古道上有什么客商旅队往来,马上就会点起烽火,报与滚龙寨知晓,紧接着,滚龙寨中即会点齐寨兵,下山拦路抢劫。

今天是五月十三,已近雨季,这条道上的来往商队少了许多,一只有十余只骡子和马车组成的小型队伍,正在这崎岖颠跳跛的山道上艰难前行,而为首的两骑,一个是一位身材修长,体态匀称的贵公子打扮的蓝衣汉人,另一位是一个戴了个黑色布缠头,中等个子,看起来精明强干的白衣管事,留着两撇勾须,而队伍里的其他人,则多是藏人苗人行脚挑夫,一个个沉默不语,拉着骡子,赶着车,在后面默默地赶着路。

那黑布缠头的白衣管事看着身后山峰上腾起的一道火焰,眉头一皱,策马向上靠近了那名蓝衣贵公子,轻轻地说道:“主人,这里已经是滚龙寨的地盘了,后面的烽火台烟起,只怕那些强人要下山打劫了。”

那蓝衣公子微微一笑:“这一路也经过了几个寨子了,做生意嘛,和气生财,只要给点钱,就可以安然通过。想必这里也不例外,咱们继续走吧。”

话音未落,只听前方的山腰间突然传出一阵急促的梆子响声,几百名包缠着头,上插羽毛,身上挂着几根布条,袒臂裸腿的苗人,手拿刀枪,捧着弩箭,纷纷从两侧的山头钻了出来,嘴里发出阵阵呼喝之声,如山间猿啼一般,惊得队中的马匹纷纷长嘶不已,一阵悸动,而那些行脚的挑夫和壮丁,则纷纷很有经验地钻到了马腹下或者是大车下面,寻找了一个最好的掩护位置。

先前骑马的二人坐在马上,纹丝不动,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冷冷地看着前方正在向自己逼近的苗人们,面色冷峻,一言不发。

为首的一个苗人首领模样的,是个四十多岁的壮汉子,比起身边那些瘦得可以看到肋骨的苗人手下们,这位老兄可谓是力拔山兮的霸王了,身高八尺,孔武有力,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油彩,嵌了玉块的黑布缠头上,插着五六根鲜艳的羽毛,手握一柄看起来足有百余斤重的五股托天叉,单手拎着,如提枯枝一般的轻松,从他手臂上隆起的肌肉和暴起的青筋来看,这位完全就是一个外家的顶尖高手。

这名苗人首领看到山下的这个商队前方,居然有两个人骑着马,神态从容,一点也不惊慌,倒是有些意外,眉头一皱,对着身边的一个汉人模样的手下努了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