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卷 第 六 章 千古名剑(第2/5页)

宁勿缺很是吃惊,原来自己手中的“属缕剑”竟有这般来历!

他举起手中之剑,道:“不瞒元大侠,在下手中这把剑,便是‘属缕剑’!”

他以为元曲一定会大吃一惊,没想到元曲神色竟平静得很,他看了看宁勿缺,淡淡一笑道:“宁少侠为何把这种事也告诉他人?”

宁勿缺诧异地道:“这又有何不可?”

元曲叹道:“千古名剑,本就是江湖中人梦寐以求之物,因为谁都知道能得神器相助,武功便可大增。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了谋得神器而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

宁勿缺动容道:“为了一件身外之物,怎会如此?”

元曲道:“能如宁少侠这般想的又有几人?不瞒宁少侠,我早已看出你手中之剑便是千古名剑‘属缕剑’,所以你说出来,我并不吃惊,让我有些吃惊的倒是你竟然对我坦言相告了。”

宁勿缺笑道:“幸好没有瞒你,因为瞒也瞒不过,倒落了个不实之名。”

元曲道:“现在像少侠这般耿直的年轻人的确不多了,只是不知这剑怎么会在少侠手中?”

宁勿缺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元曲听罢,道:“是了,是了,那位姑娘姓封,此剑是应为她所拥有的。”

宁勿缺道:“在下见到封姑娘时,自会将剑完璧归赵。”

元曲笑道:“宁少侠误会了,我可没有半点指责你的意思,你能够对我直言告之这是‘属缕剑’,便说明你心中是坦坦荡荡的。”

宁勿缺岔开这个让他多少有些不自在的话题,道:“想必剑是由封隐传下来的吧?”

元曲道:“正是如此,文种死后,被葬于绍兴卧龙山,世人传说一年后,海水大发,穿过山脉,灵冢忽崩,有人看到了伍子胥与文种前后遥浪而去。后来便有人如此以诗评述此事:

直谏杵意,被忿而杀之,忠臣文种,治国之杰,三术亡吴,一身殉越,不共蠡行,宁同胥灭,千载生气,海潮叠叠。这是将文种与伍子胥相提并论。”

宁勿缺见他身为江湖中人,居然也通晓古史,出言也斯文典雅,他自己本是偏嗜古书,不由便是对元曲心生好感。

元曲接着道:“其实卧龙山与大海相隔甚远,海水怎么可能漫至文种灵冢?这种说法实在有些牵强附会,不过文种的灵冢在一年之后,的确变得空空如也了!”

宁勿缺失声道:“莫非……莫非另有缘故不成?”

元曲道:“这远古之事,如今已无法考证了,你便姑且听之。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范蠡与文种本是至交,他听说文种被越王勾践赐死之后,痛哭一场。他对越王勾践太了解了,知道勾践已不再是从前与民同甘共苦的勾践了,虽然文种死了,但勾践极可能连文种的遗躯也不会放过,所以他便悄悄打听文种遗体的下落,得知是被文种的莫逆之交封隐背负出宫了,便去找封隐。封隐也可谓是肝胆相照之人,在那种时候背负文种尸体出宫,该要冒多大的风险!勾践表面上惺惺作态,还在文种死后洒了几滴泪,实际上任何人要替文种说什么做什么,他都会怀恨在心!封隐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去做了。”

宁勿缺道:“能得如此忠心的朋友,文种也算是有幸了。”

元曲道:“的确如此。勾践以‘属缕剑’赐死文种,担心剑上附有冤魂,所以便弃于地上不复拾起,封隐在以绸布裹起文种的时候,将那把剑也裹了进去。自然,他并不是为了占有此剑,而是心存一念,暗自发誓,有朝一日要用这把剑杀死勾践,为文种报仇!东周是历朝中最为混乱的朝代,所以他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而且也存在实现的可能的。”

宁勿缺插道:“据我所知,历史上的勾践却不是被臣下所杀。”

元曲点头称是,他道:“范蠡知道封隐的想法后,有心暗中支持他,人说范蠡有鬼神不可测之机谋,有他的支持,封隐成功的机会就更大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