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第3/6页)

莉莉不时地回头,有几个年轻人就做鬼脸,还有人做着奇怪的手势。莉莉小声问余泽:这是什么意思?余泽说是一种黄色手势。

后来他们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了村头家。

村头是一个留着平头的、脸色苍黑的汉子,四十多岁。他一个一个把他们打量一遍,又看了看他们随身携带的证件之类,问清来意,鼻子里吭一声:“远道来的是客,只要不嫌弃就住下,吃物多得是。”

他招呼一个民兵头,把几个人送到了一间大闲屋子里。屋里照例是一个大火炕。刚进门,一些山里人就敲门拥进来,原来他们是来看稀奇的。

那些人七嘴八舌说着,最后他们都听明白了:大屋子正是过去那些扶贫队住过的。提起扶贫队他们就眉飞色舞,指点着莉莉说:“扶贫队里也有你这样的大好婆娘,头发也这么披散在肩上,俊煞。”

原来前一段这里曾经来过城里的扶贫队,他们带来了棉衣、被子,“还带来一个‘电影匣子’”,他们比比划划。阳子怎么也弄不明白,想了想,就在纸上画了一个电视机。山里人看看,拍着手说:“像煞!就是这物件!”

吕擎几个很高兴,因为在这里竟然还可以看到电视。吕擎问电视放在哪里,山里人摆摆手:“急了不中,不能天天看上。一个月里只有初一十五才能瞅几眼,解解馋。”他们一边说一边扳着手指,“嗯,该给村头提个醒了……”

原来要看“电影匣子”也并非易事,周围山太高,一开电视满屏都是“雪花”,这就必须有几个人像抬轿子一样,把电视机抬到南面狸子山顶——狸子山顶上有一个看山的老石屋,在屋里才能收见电视图像。年轻人说:“红红绿绿,水、山、人儿、唱大戏的,什么都能瞥见。”

吕擎问:“那为什么不把电视机放在那儿?”

他们咧咧嘴:“天哩,那么金贵的东西谁敢放在山顶上?”

阳子问:“那儿不是有看山的人吗?”

“天哩,”他们连连摆手,“不中不中。他一个人护得住?上去劫匪怎么办?”

说到“劫匪”,四个人吓了一跳,问:“还有那种人吗?”

山里人你看我、我看你,都说这年头花花绿绿的事儿可不少,保不准哩……

傍晚送饭的来了。村头让人送来一个大木头盒子,蒸汽顺着盒缝冒出,一股香味直顶鼻子。山里人见送饭的来了,都咂咂嘴巴走开,扔了一句:“放开肚量尽吃!”

大家都很感动,又一次感到了山里人的慷慨。

打开木头盒子,原来是四个大碗:大粗瓷碗里装了细碎的食物,仔细看看,原来是瓜干切成的小块,拌了玉米粉蒸成的干饭。

莉莉首先吃了一口,嚷叫:“又香又甜!”

太饿了,好多天没吃上一顿饱饭,这时就狼吞虎咽起来。饭后总要喝一点稀粥,他们就在大屋子的锅灶那儿琢磨了一会儿。锅灶上没有锅,只有一个石砌的小灶台。他们试着在上面横了两块石条,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小锅子摆上去。这样在下面点了火就可以烧水。

一切准备就绪时他们才发现,要找一点柴草可真难!屋里屋外都没有,炕上,席子下面,全是碾压得细碎的一点茅草末……余泽和阳子自告奋勇到外面去找柴火。半个钟头过去了,他们手里只捏了一点柴棒和几根茅草。想喝茶和粥都办不到了。

村头原来叫“老杆儿”。晚饭后他提着一盏桅灯、披着一件棉大衣来了。他在这儿吸烟,与四个人拉呱。为了表示感谢,吕擎翻了翻背囊,翻出了一个打火机送给了他。老杆儿玩弄了一下说:“是个宝物。”说着就一下溜进了自己的衣兜,“要说活计嘛,现在是闲清时候,不多。你四个就住这里好了,村子大,也不多这几张嘴。远道来的是客,赶空儿讲讲外面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