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所谓祥瑞(上)(第3/4页)

吕风站在旁边默不作声,丝毫不敢参合进这事情里去。怎么参合啊?拔出兵器来架在解缙等人的脖子上,威吓他们不许再反对么?他们一定会得意洋洋的伸长了脖子让你砍,以成全他们的千秋功名,这些酸腐文人,是不怕死的。放开了嘴皮子和他们争吵么?天啊,天下有几个人能吵得过他们?吕风除了道经外,正经的典籍就没有读过什么,哪里是这些鸿儒的对手?

吕风阴沉着脸蛋站在那里,武将们抚摸着‘咕咕’乱叫的肚子愁眉苦脸的站在那里,朱棣微微的歪着脑袋,两只眼睛也不知道看到了哪里,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整个大殿上就听得十几个文臣在那里相互呼应,把迁都一事辩驳的体无完肤,似乎只要迁都了,大明朝立刻就要亡国了一般。每个文臣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一副国之忠臣的德行,口水滔滔,自觉口中所言,字字珠玑,那劲头就更大得没边了。

漫长的等待,吕风低着脑袋,仔细的数着自己皮靴子上有多少个孔隙,就这样他们熬过了两个时辰。终于,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文臣们也累了,喘息了几声停了下来。解缙沙哑着喉咙,有气无力的拱手说到:“陛下,为臣等都是为了我大明的天下着想啊。这迁都一事,自古少闻,那是万万不可的……陛下要震慑北疆,那就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就是,哪里需要迁都呢?”

吕风猛的呼出了一口气,吞了口吐沫下去。他看了看朱棣,示意到:“这些老家伙,总算是说完了。”

朱棣也是呼出了一口气,无奈的看了看吕风一眼,慢吞吞的说到:“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驻军百万,倒也无妨。但北平那边驻军百万了,这应天府却又如何办呢?朕再在应天府放上百万兵马?那全国上下,就这两座城池,就要有两百万兵马,天下兵力,都集中在两座城池里不成?那若是各地流匪一起,诸位卿家,朕从哪里派遣兵马去剿灭呢?”

一个大学士傻乎乎的说到:“陛下,北平城放了百万大军就是,应天府么,驻军三五万也就够了呀。”

朱棣差点气死,那些武将一个个面色古怪的看着那个大学士,半天没吭声。朱棣是个马背上出身的皇帝,他会放心把百万军权放在北方,自己手头上只保留三五万兵马么?这可好,就算是那北平府始终都是朱家的子孙做统领,恐怕日后这‘靖难之役’就要时不时的打上一场,皇帝轮流做了。为什么?谁叫那王爷手里有百万大军,你皇帝手里只有三五万兵马呢?

不管从哪里来说,对于如今的情况来说,大明朝迁都北平城都是最好的选择。皇帝手中的大军可以直接威吓东北的女真,也可以防御北方的元蒙。粮草兵马就地征集,若是要对北方用兵,那是方便得很了。如果还是把都城放在应天府,朱棣是绝对不会放心在其他城池放太多兵马的,那万一元蒙再次南侵,这北平城是万万抵挡不住的。

北平城抵挡不住了,就要应天府发兵支援。可是从应天府调集兵马、粮草赶去北方,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后,黄花菜都凉了。说不定那元蒙大军早就把北方给屠戮一空,抢了个干净,兴高采烈的回去大草原上分赃准备过年了。

所以大臣们心里晓事的人都清楚,这朱棣是王八吞了秤砣铁了心了要迁都的。大明朝只能有一个地方拥军百万,那就是都城。而大明朝又要应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那就必须把都城往北方挪,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解缙这些文臣的头目,用什么传统道理之类的说法来阻拦朱棣,那是没有用的。朱棣所想的,是最实际的军事上的利益。而解缙他们所看重的,仅仅是那虚无飘渺的传统啊、威严啊这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