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神京无处起龙蛇 第十二章(第2/4页)

万军之中,关外侯则是一身血红战甲。身后的猩红大纛随风飘飞,猎猎作响,衬托得这位中原主帅格外勇烈威武。

面对着对面黑压压的九幽异族大军,关外侯回想起近期的战事,偶尔也陷入沉思。自从得了蚩尤这位魔界桀骜天魔的血魂遗物之助,刚开始时,他也能纵横捭阖,所向披靡。只不过渐渐地,他发现战事慢慢变得胶着。

也不知是开始的残弱军队被自己扫荡一空,剩下的都是精英战卒,反正现在自己前进的脚步已渐渐受阻。跳出细枝末节,关外侯此时想来,仿佛冥冥中有一种奇特的力量,每当自己大占上风,好像就要将九幽召尸之族驱逐出疆外,谁知那本来已经溃败的九幽部族,却突然实力大涨,源源不断的军队蜂拥而出,又将自己驱逐回玉门、敦煌一线。而每当九幽族高奏凯歌,逼近自己现在的据点敦煌大城时,自己却又总能用智用勇,绝地反击,将他们逐回酒泉郡一线。冥冥中,就似乎有只命运的大手,在来回拨弄着战争这根琴弦,总不能让自己如意,曲终奏雅,结束这场异族入侵的战斗。

坦率说,作为王朝军队抗击蛮夷的统帅,关外侯夏侯勇现在已经急了。一方面,自己愧对自己的将卒,他们这段时间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可以说已经透支了几倍的力量,却依然让战事胶着;就这一点,自己有愧。另一方面,他也愧对这些边地的百姓。烽烟四起,大战当前,将士们固然用智用力,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这时候受害最大的,还是当地的百姓。世代栖息之地,被敌我双方的军队反复拉锯,家园早就不是家园,到处残垣断壁,人命更是贱如草芥。虽然骁勇傲慢,但关外侯内心还是把这些天朝子民当成自己的父老兄弟,当成支撑自己英勇作战而守护的对象。战事胶着许久,以致边疆残破,他心中怎会不急不愧?

如果说这两点一时尚可,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因,才更让他焦急。战事胶着数月,军饷开支巨大,国帑靡费,不用别的官员提醒,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而即使不说花费,这战事久久无功,朝廷中已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弹劾攻击他的奏本。清流们自不必说,这些人无事还要生非,遇上这么件大事,还不痛哭流涕地拼命表演?据自己在朝中的耳目回报说,近一个月当中,据统计,就发生六起御史撞柱流鼻血、十七起朝臣短期绝食事件!这些官员已经放出话来,只要皇上一日不治他夏侯勇误国之罪,他们就要以死相谏,抗争到底!

当然,以他关外侯世代经营,根深蒂固,些许官员蹦跶,只当是蚍蜉撼树,当个笑话儿听听就罢了。以当今圣上英明神武程度,毕竟不至于“三人成虎”,真为这些豪言浮语所动。夏侯勇真正担心的,却是这位城府颇深的皇上陛下他内心对自己这几月战事大局的判断。

皇上会不会有些诛心的疑虑?毕竟,表面上自己和这些九幽异族的军队反复拉锯,多日征战毫无建树,很容易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故意逡巡不前,借着太平年月好难碰到的战机,便利用手中军权趁机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

他这样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前朝不少骄兵悍将,便早有这样的前科;其中个别成功者,甚至靠着战乱中如此浑水摸鱼,最后竟夺了江山。而陛下一旦生疑,事情便极为严重;要打消他这个疑虑,自己就要费得百倍努力。自己也想很快就将这些九幽军队消灭得一干二净啊,但就像刚才自己所总结的,九幽军说强不强、说弱不弱,却跟块狗皮膏药似的,始终撕不掉、甩不脱,将自己陷在战事之中。

这些想法,其实夏侯勇这些天已经辗转反侧想了很久,这时身处战场之中,也不过是脑中一转念而已。北地凛冽的寒风在耳边呼啸,战旗在身后“啪啦”“啪啦”作响;夏侯勇不动声色,但这时心中已把刚才这些曲折全部抛之脑后。逆着狂风,他微微眯着眼,眼中精光四射,然后猛然间一举手中血战宝刀,犹如炸雷般大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