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建国太晚的国家(第3/4页)

这条商道一经到达莱茵河后,陆路运输的商队就开始面临来自水上运输船队的激烈竞争。水上运输比陆地运输更便宜更方便。早在恺撒发现莱茵河之前,这条大河上就早已有许多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木筏。他们从斯特拉斯堡(莱茵河在这里与弗克兰、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内陆贸易区相连接)将货物运往科隆,并由此到达低地国家甚至不列颠诸岛。

柏林与耶路撒冷相隔很远,但是这两个城市都遵循了将城市建立在重要商道的交叉点上这一地理原则。耶路撒冷坐落在从巴比伦到腓尼基的商道与从大马士革到埃及的商道的交叉点上。在犹太人听说这个城市很久以前,它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了。柏林建立在河畔,横跨欧洲大陆的东西商道与西北到东南(从巴黎到彼得格勒,从汉堡到君士坦丁堡)的商道恰好在这里汇合,于是柏林就成为第二个耶路撒冷。

在整个中世纪,德国都包括无数个半自治的小公国,但是在300年以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有朝一日这块欧洲大平原的西部会成为世界大国。有趣的是,现代德国几乎就是从十字军运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当人们肯定,西亚已经再没有新领土可以被征服(穆斯林最终证明了自己完全可以与基督徒匹敌),没有继承权的欧洲人就开始寻找其他农业财富的来源。他们十分自然地就想到了正好坐落在奥得河与维斯瓦河之上的斯拉夫大平原,那里居住的是野蛮的普鲁士异教徒。有一个十字军运动团一股脑儿地从巴勒斯坦搬到了东普鲁士,把他们的商业中心从加利利的阿卡迁移到但泽以南30千米处的马尔堡。此后的200年间,这些十字军骑士们一直在与斯拉夫人作战,这些来自西方的贵族和农夫霸占了那些可怜的斯拉夫人的田园。1410年,他们在坦能堡惨败于波兰人之手,1914年,在这同一个地方,兴登堡(德国元帅,总统——译者注)率军歼灭了俄国军队。然而不管怎样,那些十字军骑士还是在此地幸存了下来,当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他们仍然是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

当时的情况是,这个十字军正好由一位霍亨索伦家族的成员领导,这位大公不仅加入了新教一方,还在马丁·路德的建议下,宣布自己为世袭普鲁士公爵,定都但泽湾的柯尼斯堡。17世纪初,这个公国又落到了另一支勤奋而精明的霍亨索伦手中。这些霍亨索伦们从15世纪中叶开始就一直统辖着勃兰登堡那片荒凉的沙地。100年后(即1701年),这些霍亨索伦们感到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应该有资格获得比“选帝侯”(德国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译者注)更高的称号了。于是,他们开始积极活动,想让自己被承认为国王。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对此愿意承认。自古以来,同类不相残,布斯堡王朝很愿意为自己的好朋友霍亨索伦家族帮个小忙。1871年,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七世成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任皇帝。47年之后,普鲁士的第九位国王、现代德国的第三任皇帝被迫离开皇位和家园,霍亨索伦家族庞大的持股集团终于垮台了。但是,这个由十字军的残兵败将组成的国家已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时代最强大最有效率的泱泱大国。

现在,一切都成为过眼烟云。最后一个霍亨索伦正在荷兰伐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前蒂罗尔山山民的确具有惊人的才干,或者至少聪明得足以组织起一批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为他们服务。要知道,他们的故土根本就没有任何天赐的财富。普鲁士大地从来只有农田、森林、沙地和沼泽,这里也没有什么可以出口的产品,而出口是所有国家获得贸易顺差的唯一办法。

后来,当一个德国人发明甜菜制糖法之后,情况稍有改善。但是,由于蔗糖仍然比甜菜糖便宜许多,而且蔗糖可以从西印度群岛进口,因此这意味着不论是普鲁士人还是勃兰登堡人都依旧寒酸拮据。然而,当拿破仑皇帝在特拉法尔加损失了他的海军之后,决定用“反封锁”的办法来摧毁英国时,普鲁士的甜菜糖变成欧洲人大量而且持续增长的需求。同时,德国化学家发现了钾碱的价值,既然普鲁士的钾碱储量巨大,那么这个国家也终于开始有了一些出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