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亚的大半岛(第2/7页)

北京城在鼎盛时期一定固若金汤,仅城墙厚度就达60英尺、高50英尺,城墙上面还建有方塔和通道,这本身就是一道要塞。北京城内的建造结构就像一座迷宫,有许多一个套着一个的内城,其中有皇宫、满洲人城、汉族人城,到了19世纪中叶,又多了一座外国城。

北京的寺院庙宇很多,但中国人却不是像印度人那样虔诚的佛教徒。这两个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两个国家除了在人口过度膨胀之外,再没有其他共同之处。印度人十分崇敬神佛,他们修建了最宏伟、最富丽、最豪华的寺庙,这些寺庙建筑几乎将贫苦农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全部耗尽。“宁掷百万造神庙,不费分毫在黎民”是婆罗门僧侣们提出的口号。中国人看上去是佛教徒,但是他们从上到下,从老到幼,每一个人都受到那个精明的孔夫子的影响。孔子是一位东方哲学大师,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他提出一条普遍真理:不要把时间荒废在关于来世的虚无模糊的辩论中。中国人完全遵循孔夫子的信条,去做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因此,中国的统治者把大部分赋税用于公共设施上,比如挖运河、修水渠、筑长城、疏浚河道等,而至于庙宇和神殿,只要做到神灵不会感到未被轻视就行了。

中国大运河

古代中国人是一个具有杰出艺术才能的民族。与恒河流域的民族相比,中国人付出的是小得多的代价,但是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满意。到中国的游客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可能发现像印度那样庞大的神殿建筑群。在北京以北60英里的明皇陵中,几只大型动物雕塑守卫着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帝王,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庙宇,供奉着几尊大佛像,仅此而已。中国的其他神像都是比例和谐,不大不小。比起印度来,西方人更喜欢中国的艺术品,因为中国的绘画、雕塑、瓷器和真漆等艺术品都更适合进入欧洲或者美国的家庭,而印度的艺术品看上去很不协调,让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即使放在博物馆中也是如此。

现代中国的商业地位也不可小觑。中国的煤储量位居世界第一,铁储量位居世界第二,假如有朝一日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煤矿枯竭,我们仍然能够从山西省那里获得温暖。

山东省位于直隶的东南方,它所在的山东半岛是直隶湾和黄海的分界线。这一地区除了直隶湾附近的黄河平原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山区。黄河曾经是注入黄海的,但在1852年却突然改道,北上直隶湾,那次黄河改道造成的洪灾才让人们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洪灾。如果你想明白黄河改道究竟意味着什么,就不妨作个假设:莱茵河有一天突发奇想,决定改道注入波罗的海,塞纳河也突发奇想,决定从比斯开湾转向北海,结果就一目了然了。自17世纪末以来,黄河已经十度改道,我们不能断定目前的河道是否还会改变。在世界其他地区,大河的堤坝很容易把河水控制住,但是对黄河和长江这样的河流,堤坝却显得力不从心了。1852年,当时黄河的堤坝足有50英尺高,而洪水冲毁它们就如同撕毁一张纸片一样毫不费力。

你可能听说过中国人被称为黄种人的说法,也一定在报纸上看到过有关“黄祸”之类的文章。我们常常将中国人的面色与黄色等表示中国事物的某些概念扯在一块儿。但是,在很久之前,中国的统治者就自称为“皇帝”,与“黄帝”同音,当然不能理解为黄皮肤臣民的“皇帝”,而是臣民居住的这块黄土地的“皇帝”,即“黄土地之帝”。黄河携带的大量的黄泥将整个华北地区染成黄色——河水、海水、道路、房屋、土地,甚至男女老少的衣服也是黄色的。这个民族正因这些黄色的泥土而得名,而事实上,他们的肤色并不明显黄于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