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元稹、白居易做同事吗?为您指点一条升官之路——唐后期文官仕途(第4/5页)

如果这时候您还比较年轻,官品还不高,那么节度使多半会推荐您进御史台,当“监察御史”(正八品上阶)、“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甚至“侍御史”(从六品下)。您可别觉得这些官职的品级低,很多原来在地方上做到正六品的官员能入御史台,都欣喜若狂呢。

御史是管官的官,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纪检委监察局,专门负责督查官员们有没有过失。所以一个七八品的御史出京巡查,土皇帝们只要不想跟中央掐架,都会对御史恭恭敬敬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当御史的时候,曾经在四川调查过一件大案,还据此弹劾了一位已死的节度使。白居易就此写诗赞扬: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105]

那么还有比御史更给力的中级官员吗?也有,就是门下省的“拾遗”和“补阙”。如果说御史是管官员的,那么这两种小官则是管皇帝的,专门给皇帝挑错进谏。再看白居易的介绍: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106]

比御史吸引力稍差一点儿的同级官员,就是外地特别是偏远地的县令了。虽然说县太爷很有实权,但是工作量也大,没那么多时间吃喝玩乐写诗闲聊,去偏远县当官还要远离京城这个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文人们就不怎么乐意。

唐朝还有一级政府是州,一个州管几个到几十个县,是介于现代的省和市之间的一个行政单位。各州的实权官员、录事参军等等,也算是中层官员,但是也不太受士人待见,理由同偏远地县令。

当您做到了御史、拾遗、县令、参军这一级官的时候,看看身边的同事,会发现很多人都已经白发苍苍等着退休了。对于大部分唐朝官员来说,一辈子做到六品的中级官员,也就到头了。再往上,能做到五品以上,就会被唐朝人视为高官,事业有成、光宗耀祖。

从五品到三品,这是部分幸运儿的顶峰。如果您真是惊才绝艳的有为青年,一举冲破五品界限,那么在京城,您可能担任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文件的秘书)、各部郎中(国务院各部的实际工作负责人)、九寺各署监(负责朝廷内外事务执行的部门负责人)等,在外地,则可能当上了各州的刺史,也就是首长,甚至边疆各都护府的副职。

什么?您问三品以上官员?唉,我劝您不了解也罢,因为能当上三品官的概率太小了,这在唐朝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事,您要是以这个为目标,那八成奋斗一辈子,最后还是郁郁而终,何苦呢。

那些拼爹拼血统的王子宗室皇亲国戚,我们不论,就说您这样出身中低级官员家庭的仕途打拼者,如果确实非常有才干,智商情商都很高,再加上一点点运气,那么经过几十年努力,做个四五品官员退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但要再迈一步,升到三品,甚至二品、一品就不太可能了。

首先,那些掌握实权,真正有固定工作要做的“职事官”,就没有一品二品的,最高也就是正三品,像侍中(门下省首长)、中书令(中书省首长)、吏部尚书(尚书省吏部首长)、十六卫大将军等等。而且,当您真正当上了这些京城里的三品职事官,会发现自己基本上已经处在被架空的退休状态,没啥人真正来跟您请示工作了,您就拿着高工资混吃等死就行了。

那么唐朝的一二品官都是干啥的?简单地说,全部都是拿着高工资混吃等死的荣誉头衔,一二品的爵位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等,文武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特进[107]、辅国大将军等,名义上的虚职官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更悲催的是尚书省首长尚书令这个二品职事官,本来人家是有正经活干的,但是因为唐开国武德年间,某个逆贼小子一直霸占这职位,最后还造反当了皇帝,从此以后大家怕被祥瑞,谁也不敢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