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后来居上:东方领先的世纪(第5/26页)

埃及的法老为什么如此成功

公元前5000年左右,当第一批农民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汗流浃背地种植庄稼的时候,更多勇敢的人从约旦河谷向西奈沙漠走去,到尼罗河流域去碰运气,寻找肥沃的土地。埃及几乎没有可驯育栽培的本土植物,在农业发展方面也落后于侧翼丘陵区,但是一旦引进合适的种子和动物,埃及就繁荣发展起来。尼罗河每年泛滥的时候刚好是灌溉庄稼的季节,大面积的绿洲受雨水滋润,在沙漠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然而,这些优势意味着,公元前3800年季风的退去对埃及造成的影响比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影响还要大。很多埃及人离开了他们的绿洲,来到了尼罗河流域,那里水源充足,但是土地缺乏,尤其是在上埃及尼罗河流域变狭窄的地方[1]。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通过管理解决了这个问题。挖掘出的坟墓表明,上埃及的村庄首领既要管理军事,又要管理宗教事务。成功的首领在村庄获得更多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失败的首领不知去向。公元前3300年,形成了三个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安葬国王——如果“国王”这个称谓不是太高贵的话暂且用之——的富丽堂皇的墓地,这些墓地模仿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建筑风格,墓地内还埋葬有黄金、武器和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口的物品。

这些国家互相战斗,直到公元前3100年统一成一个国家。那时候皇家宏伟建筑物的规模迅速扩大,独特的埃及象形文字突然出现。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样,书写可能只限于一小部分人群,但是埃及的文字记录一开始就不光包含叙述性文字,还包含官僚的账目。一个引人注目的文本描述道,一位叫那尔迈的上埃及国王在公元前3100年征服了下埃及,还有一个文本写到了一个叫“蝎子王”[2]的国王。后来还有文本提到了征服者美尼斯(可能和那尔迈是同一个人)。虽然细节方面令人困惑,但是故事的基本框架已经清晰:公元前3100年左右,在尼罗河流域,那时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统一了,约有100万名臣民。

公元前3100年后,上埃及的物质文化迅速向尼罗河流域传播。几千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乌鲁克文化在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传播,和乌鲁克文化的传播方式一样,下埃及人可能仿效了(或是自愿,或是不得不以这种方式与之竞争)上埃及的生活方式。有明显证据表明,组织成国家的上埃及比以村庄为基础的下埃及发展得更快,政治统一含有一些南方征服北方的意味。

公元前3500年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进行扩张,公元前3300年,上埃及也进行扩张,两者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却有着不同的结果。首先,当那尔迈/美尼斯/蝎子王于公元前3100年征服下埃及的时候,乌鲁克的扩张突然终结。乌鲁克城被烧毁,很多刚刚发展起来的有着乌鲁克式物质文化的地区也被遗弃。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谜。公元前2700年左右,象形文字开始记录更多信息时,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分裂成了35个城邦,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神圣的国王,那时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始称呼自己为苏美尔人。因为乌鲁克管理松散,统一的埃及成为主要的西方核心地区。

为什么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展不同,这仍然无法解释。可能因为埃及只有一条河流和三角洲以及一些周围都是沙漠的绿洲,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两条河流、很多顺畅的支流,周围还有很多山丘,这使得埃及比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更易征服。也可能是因为那尔迈比乌鲁克国王做了更明智的决策,这个国王的名字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也可能是因为某些其他关键因素。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埃及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苏美尔国王宣称自己像神灵,而埃及国王宣称自己就是神灵。电影和电视剧《星际之门》改编自冯·丹尼肯的书,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那尔迈一行人是真正的太空人,而乌鲁克国王只是太空人的朋友。虽然这个解释引人注目而又直接易懂,但是没有任何证据,很多人认为,事实上法老(埃及国王的称号)在提升自己的神圣形象方面下了不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