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第2/4页)

礼是由人产生的。人生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不能没有怨愤,怨愤到没有分寸限度时就争斗,有争斗就混乱了。古代圣王厌恶这种混乱局面,因此制订礼仪用来调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要求,使人的欲望不在企图占有物质方面没有穷尽,物质也不因为满足欲望显得缺少,物质和欲望两者互相协调才能长久,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因此礼就是调养。稻米高粱等五味食品,是用来调养口腹需要的东西;椒树兰花等芬芳香草,是用来调养鼻子需要的东西;钟鼓管弦弹奏的音乐,是用来调养耳朵需要的东西;雕刻镂制的花纹图案,是用来调养眼睛需要的东西;大房子座椅几案卧席,是用来调养身体需要的东西。所以礼就是一种调养。

有道德修养的人已获得了调养,又认为调养要有区别才好。所谓区别,是指高贵的和低贱的人应有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人要有差别,贫穷的富贵的,轻微的重要的要与身份相称。所以天子乘大路车用蒲草席,这是用来调养身体的需要;车子两侧装载香草,这是用来调养鼻子嗅觉的需要;车子前面的横木画着交错的彩图,这是用来调养眼睛视觉的需要;和铃与鸾铃的叮当声,慢走时合乎《武》《象》音乐的节奏,快走时合乎《韶》《K》音乐的节奏,这是用来调养耳朵听觉的需要;龙旂上绣着九条籠,这是用来培养天子诚信的需要;车轮和伏轼上装饰着伏卧的犀牛和猛虎,马肚带装饰着鲛鱼,车辕装饰成龙的样子,这是用来培养威严的需要。所以大路车的马匹,一定老实,达到驯良听话,然后才可以用它乘驾,这是用来提供天子安全的需要。谁能知道有志的人牺牲生命要求树立名声节操,就是为了养护生命的需要;谁能知道减少费用支出,就是为了养护财货的需要;谁能知道对人恭敬辞让,就是为了养护自身安宁的需要;谁能知道礼节仁义文章道理,就是为了教养性情的需要啊。

人如果只重视生命,像这样的人一定死亡;人如果只重视利益,像这样的人一定受害;人如果把怠惰看成安逸,像这样的人一定危险;人如果把任情好胜视为安分,像这样的人一定毁灭。所以圣人用礼仪来统一一切,那么情和理两者都得到了。用性情来统一一切,那么情和理两者都失掉了。因此,儒家是要使人两者都得到,墨家是要使人两者都失掉。这便是儒、墨两家的区分。

礼是人际等级关系的最高准则,国家强盛稳固的根本,威严施行的途径,功业声名的总集。帝王三公遵循礼治才可以统一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遵循礼治,就要毁弃国家。所以说,坚硬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不能完全保证胜利,高耸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能保证坚固不破,严苛的法令、繁复的刑罚不能完全保证威权。遵循礼治的道理就通行,不遵循礼治的道理就失败。楚国人用鲛鱼皮、犀牛皮制作铠甲,坚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用宛城的铁打制长矛,刺人像蜂蝎一样锋利迅速,士兵像疾风一样突然涌来。然而在垂涉楚怀王全军溃败,大将唐昧阵亡了。从庄L起兵作乱,楚国分裂成四国来看,楚国难道没有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吗?大概是它统治的手段没有按照礼治的缘故吧。楚国凭汝水颍水做天险,岷江汉水做护城河,靠邓地山林阻挡敌人,凭着方城山做外围。然而秦国的军队到了鄢城郢都,攻打楚国就像摇动一片枯叶那样容易。这难道是没有坚固的要塞和险要的阻隘吗?还是它统治的手段没有按照礼治的缘故呢?商纣王曾剖开比干的腹腔挖心,囚禁箕子,想出了炮烙肉刑的主意,严刑杀害没有罪过的人,当时大臣以下的人战战兢兢,没有谁一定能保全性命。但是,西周的大军一到,桀纣的命令在臣民下面就行不通了,百姓再也不听他使用了。这难道是纣的政令不严,刑罚不重吗?也是他统治的手段没有按照礼治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