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3/18页)

萨珊波斯取代帕提亚后,与罗马帝国进行战争,继续争夺东西方商路和小亚细亚的霸权。罗马军屡次被萨珊波斯击败。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军远征波斯,但均未取得显著战果。后来,罗马帝国忙于应付北方哥特人等蛮族入侵,无暇东顾萨珊波斯,而萨珊波斯也因抵御匈奴人侵扰,无力继续侵犯罗马帝国。双方才维持了约80年的和平。

在萨珊波斯刚刚兴起时,罗马帝国内部“士兵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已尖锐化了。由于财政拮据,亚历山大·塞维鲁宣布降低士兵的饷给。本来就对亚历山大·塞维鲁不满的近卫军趁机发动兵变,直接砍死了他。公元235年,策动士兵哗变的马克西米努斯在士兵拥戴下登上帝位,再次使罗马的政策向军队倾斜。

由于马克西米努斯的政策带有鲜明的反元老性质,罗马的元老们心里非常不满。公元238年,“元老派”在非洲组织反马克西米努斯暴动,拥立非洲总督戈尔迪亚努斯为皇帝。戈尔迪亚努斯很快战败被杀,元老院又在军队中进行阴谋鼓动。最终,马克西米努斯在士兵哗变中丧生。罗马元老院宣布戈尔迪亚努斯13岁的孙子戈尔迪亚努斯三世为皇帝。 

这时,非洲地区的富豪武装也打败了马克西米努斯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的军团被解散,退伍士兵的土地也被剥夺。“元老派”再次取得暂时胜利。

然而,戈尔迪亚努斯三世的母亲的宦官们掌握了权力。结果,宦官弄权,罗马帝国秩序十分混乱。公元244年,近卫军长官、阿拉伯人菲利浦杀死戈尔迪亚努斯三世,被士兵拥立为皇帝。

不过,此时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好当:蛮族对多瑙河边界构成严重威胁,总数达3万人的哥特队伍渡过了多瑙河。驻在麦西亚的罗马军不仅向哥特人开放了边界,而且同他们一起蹂躏罗马的土地。

不仅如此,那些罗马军公开宣布拒绝菲利浦而另立皇帝。菲利浦委派元老戴基乌斯率军前往讨逆。但是,叛逆者却宣布拥立戴基乌斯为皇帝。于是乎公元249年,戴基乌斯掉头进军罗马城,把菲利浦杀掉了。

此时,罗马帝国边界危机进入新阶段。莱茵河和多瑙河的蛮族加紧集结,准备发动新的进攻。高卢和罗马城又爆发了有下层人民参加的起义。特别危险的是哥特人更大规模地再次渡过多瑙河,直抵色雷斯。在抵抗哥特人的战争中,戴基乌斯阵亡,其副将伽路斯在前线继任罗马帝国皇帝。

伽路斯既没有突出的军事才干,又没有雄才大略。公元252年,伽路斯与哥特人签订了屈辱的和约,承认哥特人已取得的掳掠果实,并规定罗马政府每年付给哥特人一大笔款项和金银,以作为哥特人不再入侵罗马边境的补偿。

然而,这并不能约束哥特人的行动。在哥特人于两年后入侵伊利里亚时,伽路斯不知所措。当地军事长官埃米利亚努斯组织防卫,最后把哥特人打败了。埃米利亚努斯把原来准备贡纳给哥特人的金钱分给士兵作为奖赏,并受士兵拥立为皇帝。他未经任何抵抗就进军到罗马城附近。

公元253年5月,伽路斯在保卫皇位的战争中战死。不过,埃米利亚努斯当皇帝却未满4个月——同年9月,高卢和日耳曼行省军队的统帅瓦列里亚努斯率军到意大利,并在埃米利亚努斯为士兵所杀后继任为皇帝。

然而瓦列里亚努斯的下场也并不好。

亲“元老派”的瓦列里亚努斯作为新任皇帝居然认为,国内普遍的不安宁以及蛮族对边境进攻的加强,竟是因为罗马帝国太大了,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只要实行分治,多一个皇帝,就可以加强管理,有足够精力去镇压叛乱和抗击侵略。于是,他决定分权统治,任命亲儿子伽利埃努斯为共治者,授予奥古斯都的权力,让其留驻罗马城,自己到东方去应付那里的紧张局势。这开了罗马帝国两个皇帝共治的先河,也为后来分裂为东西罗马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