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4/18页)

公元260年,瓦列里亚努斯在对萨珊波斯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被虏并成为奴隶。伽利埃努斯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执政者。他又一次修正了曾由他父亲执行的亲“元老派”政策,元老贵族被禁止担任军职,也不能被委任为驻有军团的行省总督。反之,士兵们却有升任高级军事职位的前途。他又在军事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大量利用蛮族骑兵为自己服务。这就使军队蛮族化进程加速——这时不仅下层士兵,就连上层军官,也有不少是由蛮族人充任。

伽利埃努斯的政策引起了元老贵族的憎恨。各行省都发生了由大地主策动的军事哗变。有些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理人来代替伽利埃努斯;有些人则打算脱离罗马帝国而独立,使行省变成另一个国家。于是,罗马帝国各地纷纷出现“皇帝”,一下子出现了30个。这些“皇帝”多半在位不久就失败,因为各行省的贵族在面临奴隶、隶农起义和蛮族入侵威胁的形势下,慑于内忧外患,尚无决心脱离罗马帝国。但是,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毫不犹豫地脱离了。

罗马皇帝偏向和讨好士兵,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安全。事实上不仅起不到加强统治的作用,还导致皇权下降,士兵们随心所欲地干涉皇权、废立皇帝。此外,这种士兵得势的社会势必导致其他阶层的反对,除了罗马元老院贵族外,受压迫最重的奴隶、隶农和城市贫民阶层,还在公元263年至264年举行了西西里起义。

起义好不容易才被镇压下去,高卢又发生了士兵哗变和奴隶、隶农起义。他们这次的反罗马运动被称为巴高达运动。巴高达运动如同巨浪一样,席卷了高卢大部分地区,到处夺取大庄园,杀死富豪,攻占城市。

面对这种局面,受到皇帝优待的士兵应奋力作战,努力镇压起义,才符合常理。但是,这些士兵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起义面前没有丝毫战斗力,有些还毫不犹豫地投向起义者,一起反对罗马皇帝伽利埃努斯。而更让伽利埃努斯伤心失望的是,一些军官不仅不考虑镇压起义的事,反而形成阴谋推翻他的组织。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就是伊利里亚骑兵长官克劳狄乌斯。

公元268年3月,罗马皇帝伽利埃努斯被杀,克劳狄乌斯继位当皇帝,称克劳狄乌斯二世。克劳狄乌斯及其后的三位继任者都是伊利里亚人。他们都出身卑微,只是倚靠勇武而在军队里晋升起来的。他们执行了不同于伽利埃努斯的政策,故通常称为“伊利里亚诸帝”。

在巨大危机面前,为了扭转局势,“伊利里亚诸帝”都试图有步骤地巩固和加强君主政权,无情地镇压人民群众运动,尊重和讨好土地贵族,以及保卫帝国边界。而要实现这些,罗马帝国首先就要打击逐渐向其渗透的蛮族人,以对外战争来转移视线,缓和内部矛盾,而首当其冲的是哥特人。

公元269年,哥特人大举入侵巴尔干和爱琴海。他们带着家庭成员南下,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劫掠,具有明显移民性质。哥特人一旦站稳脚跟,将会给罗马帝国的统治和安稳带来巨大挑战。

克劳狄乌斯二世指挥罗马军打败了入侵的哥特人。但是,在处理俘虏时,克劳狄乌斯二世做了影响罗马帝国此后几百年命运的决定——他下令从哥特人俘虏中挑选大批身强力壮的参加罗马军,将其他编成军事移民、奴隶或者隶农。这样,入侵的哥特人一部分成为罗马帝国“最受宠的”,一部分成为“最受欺压的”。而罗马人长期富裕奢靡的生活,最终导致帝国的安全保卫重任落到军中的哥特人身上。而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哥特人承受不了压力,也难免会走上反抗道路。一旦这两股哥特人结合起来,或者遇到外来压力,那么罗马帝国遇到更大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