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何必三策(第2/3页)

所以公孙康在得知首山之败的消息以后,便已然拿定了弃城而走的主意,即刻为父亲发丧,以确定自己辽东之主的地位。在接待诸葛亮的时候,他故作犹豫不决,其目的就是想麻痹幽州军,不疑心他有逃走之意。至于真的召集群臣商议,公孙康是想分辨一下,谁人肝胆已破,一心求降,难堪大用——这路货色,我跑路的时候就不带了,以防他们拖我的后退,更须防他们一时惊怕,向是勋泄露了我的行踪。

结果张敞、王建等群臣全都表示当降,只有阳仪拿不定主意,并未发表任何意见,还有韩耀坚决要求先守城试试。于是公孙康会后便秘密召见阳仪,说你赶紧做好撤离的准备,那票混蛋我一个都不带,让他们自向曹家去求富贵吧,只有公量和之昱,确为股肱忠臣,我是一定要带你们一起走的。

可是公孙康没有想到,逄纪和诸葛亮都是见微知著的智谋之士,从他为老爹发丧这一个小细节,就把他全盘计划给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因此是勋急忙派秦谊等统率数支乌丸骑兵,匆匆东进,布散于大梁水以南,以搜索公孙康的行迹。

辽东地方开发较晚,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耕地都集中在从襄平到汶县之间,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辽河平原”内。郡东多为丘陵,并且密林连绵不绝,唯一可通乐浪的道路,乃是从大梁水中游迤逦而南,经西安平而至番汗。番汗县南方就是两郡的天然边界浿水,也即后世的清川江,过了浿水,那就是乐浪地界啦。

所以是勋先派骑兵去封堵住了这条道路,则公孙康势将再无计南下也。

果不其然,诸葛亮返回首山山麓的当日晚间,公孙康、公孙度兄弟便带着阳仪、韩耀和家眷、奴仆、亲信部曲共千余人,尽载府库之财,悄悄地出了襄平东门,沿着大梁水向东而去。韩耀是临时被从家里给扯过来的——反正他在襄平为吏不久,也没啥亲眷、东西可带——一开始还以为公孙康召他开会,商议守城之策呢,没想到直接被按在马背上,跟着大队就出了城了。

左右瞧瞧,这队伍里不全是当兵的,倒有四成都是士人和仆役,韩耀当即就明白了——这不是要去偷袭幽州军,或者援救公孙模啊,这是要跑啊!赶紧打马追上阳仪,低声问他:“公子携我等将何往耶?”

阳仪轻轻瞪了韩耀一眼:“先主既殁,丧事已发,则宗赐公子即吾主也,勿再以‘公子’二字名之。吾等今将南下乐浪,以投柳子刚。”

韩耀闻言大惊,急忙劝告阳仪:“不可!辽东被兵,而柳毅按兵不动,必有异心也。况彼与阳公素来不睦,若往相投,阳公其危矣!”

阳仪心说柳毅不来救援襄平,倒真不是他的责任,是我一直压着不让他来,如今想起来,真是懊悔莫及啊。不过韩耀说得对,我跟那家伙素有矛盾,尤其经过放他外郡和阻其北援等事,他肯定更是恨我入骨啊。如今他在乐浪,根基已固,我就算有公子……主公罩着,真能跟他再斗得起来吗?说不定直接脑袋就搬家啦!

嗯,倘若异地而处,我必要以不能护守襄平之罪,将对方一刀两段,而主公为了摆脱丢弃先主基业的恶名,也肯定要推个替罪羊出去,正好一拍即合!不成,这太危险了,我得赶紧想辙!

可是这位阳公量庙堂筹算,尚可称职,临机应变,却非所长,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韩耀趁机煽动:“吾本布衣,受阳公简拔,乃得为辽东之吏,阳公之难,即耀之耻也。今有上中下三策,阳公可愿听耀否?”

阳仪诚心相问,韩耀便即缓缓说道:“下策,即劝说主公,言柳毅不可信也,乐浪不可往,可转投高句丽去,虽可保阳公不为宵小所害,然道阻且长,高句丽王之心不可测,亦甚险也;中策,请主公暂驻番汗,不入乐浪,而召柳毅前来救护,阳公乃可设谋先取柳毅性命,再拥主公入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