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何必三策(第3/3页)

说完下中两策,韩耀突然闭口不言。阳仪就奇怪啊,反复询问,韩耀假作踌躇:“此计虽安,却有违忠诚之义,阳公不罪,耀乃敢言。”阳仪已经猜到了几分,但还是说,我不责怪你,你赶紧讲吧。

韩耀一咬牙关:“于阳公恩厚者,先主也,非时主也,何不即缚公孙康以降是使君,或不失封侯之赏!”咱们干脆反了吧!

阳仪听着这话,先是双眉一挑,似要发作,但最后还是长叹了一声:“之昱既知先主于某恩厚,仪又何忍背其骨肉,绝其宗嗣?吾固知之昱爱我也,然此言休再提起,仪宁死而不为此不义之事!”说着话垂首想了半天:“下策悬危,吾取中策。”

在一般的历史记载中,只要这所谓“上中下三策”提出来,雄才肯定会取上策,弱智会取下策,庸才则取中策——因为中策最四平八稳,瞧着收益虽然不大,但风险也比较小。那么雄才会不会取错策略呢?就理论上而言,那也是免不了的,于是史书就会把三策重新调整顺序,以证明凡成功者必取上策也。

阳仪要取中策,韩耀这个后悔啊,心说早知道我就光说两策给你了。他当然希望在自己的煽动下,阳仪当场背反公孙康,发动政变,然后我们哥儿俩绑着公孙兄弟去投是使君,则自身的功劳必不算小。不过他也很清楚,阳仪采取此策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最好你换一条道路,北投高句丽去——这几年辽东方面跟高句丽作战是屡屡获胜,所以在韩耀看起来,高句丽算个屁呀,公孙兄弟投入那蛮荒之地,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必不为祸。而且说不定,高句丽王就跟当日公孙度斩杀二袁那般,会宰了公孙兄弟,把首级献给是使君呢,则辽东就此顺利平定。

至于南下投奔柳毅,那就不同了,柳毅为公孙故吏,他可能架空公孙康,但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害死公孙兄弟,倘若派兵堵住浿水,幽州方面若想深入进攻,难度颇大。

所以阳仪要么就此背反公孙氏,要么怂恿公孙康改投高句丽,都正中韩耀的下怀。谁想到阳仪偏偏取了中策,要去番汗赚柳毅来就死——韩耀心说柳毅就那么好糊弄?你那么容易弄得死他?你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打算把繁难之事拋到日后再去考虑而已吧?

不成,韩耀心说我可不能跟你们去番汗,那样既难完成是使君交付的使命,还很可能因为党同阳仪而为柳毅所害——老子还是赶紧闪人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