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忠良被难(第2/3页)

是宏辅认为,人的理科才能分为继承型和开创型两种。就数学而言,赵爽貌似是个开创型人才——虽然他前世并没有听说过赵爽之名,不知道此乃上继张衡,下启刘徽的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然而马钧在数学史上却似乎并没有什么位置,只能算是个继承型人才罢了。

马钧研究数学,主要是为了机械制造服务的,在科技研发方面,他倒绝对是开创型的大拿,就连诸葛孔明都要瞠乎其后。所以与其把马德衡分配去度部搞财会,还不如前往工部,专业更加对口,更能发挥他的长项呢。

只是再一细想,马钧年方弱冠,就被自己科举的鱼饵给钓上来了,年纪轻轻地迈入宦途,会不会有“拔苗助长”之虞呢?对于马钧的事迹,后世史书记载得也很简略,只知道他曾经担任过博士,后为给事中,都是没有明确统属的清闲工作,这才能有大把时间去搞并非政府项目的科技研发,真要是直接扔官僚群里,会不会反倒磨平了他的棱角,浪费了他的才华呢?

必须得找一个可靠的人引领着,才能使其迈向辉煌未来啊……然而赵爽虽然对于数算有所长才,却还真未必是一个好老师……此事暂且不提,且说明算科的考试虽然当天就判卷完毕,却还不能就此颁布结果,一来要等其它几科成绩出来,统一发布,二来你仅仅精通数学也不够啊,还有第一场经义考试的成绩需要作为参考呢。

赵爽最终还是不可能给马钧的算术卷子判个上上——一则终究不是满分儿,二则当时习惯性从上上到下下区分等级,但在各行各业中,上上都宁可空缺,绝不轻许于人——而只给了个上中。等到第一场经义考试的结果出来,马德衡拿了个下上,两个结果汇报至选部,选部再考究中正评定,最终的判定为:中上。

科举考试,不管哪一科,都以中下为及格线,达标就给予秀才的身份,可以出仕为吏,不达标就直接打回票。陈纻等人苦苦等待了整十天,才有消息传来,洛阳四门全都张贴榜文,明示科举成绩。于是众人呼朋唤友,蜂拥而往,马伯庸个子小,直接就从人缝里挤进去了,不多时便听闻他雀跃欢呼:“吾中矣!吾中矣!”

他的明经试拿了个及格分儿——中下,将将得中。

此番科举,应试者两千八百四十五名,最终入选的却只有五百二十一人,还不到五分之一。其中明经占了大头,足足四百零三人,其次明法、第三治剧、第四知兵。中选数量最少的是明算科,只有十一个人——其实赵爽挑出来十二个,但某人因为经义实在太差,最终还是在选部被刷落了。

自然,马钧也在榜上,并且名列第一——只有他一个中上,其余十人全是中中或者中下。

这倒也在预料之中,且不说那几位的算术成绩都比他差得很远,而且跟马钧一样,在中正品评方面都没有得着加分儿。真正能够让中正官瞧得上眼的,若非地方豪门世家子弟,必是精通经义,名闻一方的人物,而世家只想走明经正途,没人会去考明算,至于精通经义……那直接考明经去啦,更不会费神琢磨算学哪。

又通经,又能文,还在数学和天文学、机械学方面都独占鳌头的,几百年间也就出一个张衡张平子而已。

非常遗憾的,陈纻名落孙山。

他实在是想不通啊。对于自己的学识,陈兹免还是有一定自信的,而且这回应试作答,自认也没有什么大的错漏——怎么就中不了呢?就算说考官的要求比较高,而以天下之大,才杰辈出,比自己强的人多了去了,但为什么连马齐都能得中,偏偏自己阵前铩羽呢?我怎么可能比马伯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