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第2/16页)

单是这种不断学习的人生态度,就让他们与公众拉开了距离。

这种距离,让他们对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认识,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读书久了,静而自明,让他们洞悉人心人性,所以能够应对人性造成的任何局面。而一旦出现有利于他们的征兆,就会被他们牢牢地把握住。所以,曾国荃害怕陷入到沪上复杂的人事纠葛之中,而李鸿章却是求之不得。因为李鸿章知道,他会赢。

重复一遍,曾李二人的人生成功,并无什么神妙的法术,只不过是读书久了,静而自明,终于洞悉了人心人性,把握住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再加上战场上的身体力行,切身实践,终于让他们成了当时最有才能的人。

这就回到了一句老话,一个变局,对于有能力的人意味着机会,对于缺乏能力的人却意味着陷阱。能力决定了你的未来。曾李二人能力超强,所以这个世界,必然是他们的。

两个能力超强的人人生出现交集,而且还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这就意味着,师徒二人的斗法将继续在纵深而隐秘的地带悄然展开。

这次争斗,始自于征募淮军。这项工作开始的时候,曾国藩立即发现情形不对头了。

之前,曾国藩吩咐李鸿章编练一支骑兵出来,李鸿章认为这项工作有可能把他牢牢地锁定在低级武官的位置上,于是不肯接受,还请出南昌的大哥李瀚章说情。最后不得已,只好接受任务,他又暗中捣鬼,让赴淮上征募马勇之人,空手而归。这件事过去还不到两年,曾国藩是不会那么快忘记的。

等到这一次征募淮军,与上一次大为不同,征募淮军的命令发出不久,但见络绎不绝,浩浩荡荡,一支又一支淮上武装,开赴安庆归于李鸿章麾下。这情形让曾国藩的心一下子吊了起来,想不到李鸿章为了这一天,竟然暗中储备了如此雄厚的人力资源,知道李鸿章已经决心要飞出老师的手心,这可不行,他飞走了谁来替自己打工干活儿?

于是曾国藩注意观察淮军,并决定放弃上海之行,把李鸿章留在笼子里。

而李鸿章是何等人物,如何不知道老师的心眼儿?在他的心里,也在暗中酝酿摆脱老师的谋略。

师徒二人的大斗法,再次拉开了序幕。

淮军横空出世

组建淮军,是为了弥补湘军数量之不足。

李鸿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父亲李文安的学生潘鼎新。除潘鼎新外,合肥团练之首张树声,此前也是李鸿章父亲的部属,后李文安死,张树声失其依凭,东投西靠,听说李鸿章组建淮军之事后,立即召集各圩团首领,秘密商议投奔李鸿章。

李鸿章把张树声的密信拿给曾国藩看。曾国藩惊讶地说:独立江北,今祖生也。从此知道了淮上英雄对李鸿章的投效之意。

张树声还说服了大潜山的刘铭传归顺。刘铭传此人,乃淮上第一条好汉,少年时为父报仇杀人,官府不敢问。传说淮上树捻,其人第一。但这件事情很诡异,刘铭传秘密结集乡人于大潜山,歃血盟誓,聚众起事。等到升旗的时候,却不料突然刮起了一道怪风,就听呼啦啦巨响之外,一团黑气自西南窜出,摇头摆尾,如一条黑气凝聚的巨蟒,猛地绞住旗杆,咔嚓一声把旗杆绞断,连同刘铭传的那面战旗,都卷得不知去向。

此事过后,刘铭传心知有异,就歇了心,不再琢磨着起事。一直等到李鸿章组建淮军,他这才率师前来投靠。

除此之外,前来投靠的还有合肥西乡团练吴长庆。这也是一支四六不靠的武装力量,长期以来苦于各团练相互争斗。如今得到机会,立即带领人马前来投靠李鸿章。

这些人来到之后,李鸿章带领他们参见曾国藩。曾国藩面见诸人,说:诸君均人杰也,今日之会,天其有意致中兴乎?已饬麾下列几筵,请与诸君聚饮,尽今日欢。